说出甲地毁林开荒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问题:土壤盐碱化。 产生原因:毁林开荒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大,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升,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11.随着巴西政府开发亚马孙地区的深入,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筑公路、过度采伐木材而使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D处的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了约20%,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虽然降水量减少,但该地区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为什么? (4)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破坏造成的影响。
【答案】(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2)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植被蒸腾到空中的水汽减少,致使降水量减少。
(3)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4)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由于雨林遭受破坏,必然会导致水旱灾害多发,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土地退化加速,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恶化。这也体现了雨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脆弱性。
【解析】第(1)题,D处为亚马孙平原,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其对全球的环境效益。第(2)(3)题,要以“雨林的破坏”为突破口,阐述其对流域内气候和地表径流的影响。第(4)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亚马孙地区主要为由植被的变化引发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的整体变化。
12.(2019年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些年,一些城市不惜花大钱把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从农村、山区移栽到城里(如下图)。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往往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成年大树可塑性较差,移植往往会加速树体老化,有的成了“光杆树”和“残疾树”,长期“挂吊瓶”“支拐棍”, 有的假活2~3年后死亡。
简述“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移植”对原生地自然及人文环境造成的危害,并针对该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危害:造成原生地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威胁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撕裂原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乡土情感。 建议:加强宣传,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绿化理念;完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审批政策,严禁移植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积极发展城市育苗基地,培育适合城市造林绿化的珍贵、优质苗木,以大苗栽植替代大树移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