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1 18:16: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的偏见和世界观上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神曲》的结构建立在中古时期神秘的象征意义上,情节充满寓意。诗人歌颂现世生活,但又把它看作来世生活的准备。他批判教会至上,但又把神学置于信仰之上;他认为,人类在理性和哲学的指引下得以认识邪恶,但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他谴责禁欲主义,但又把一对苦恋的青年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贪色的罪人,打入地狱接受惩戒。

但丁在《神曲》中热情歌颂现世生活的价值。他强调以人为本,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人应当坚定地遵循理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建立英雄业绩。这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观念,同教会宣扬的来世主义、禁欲主义针锋相对。 对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对于教会排斥古典文化的荒谬态度,但丁同样给予有力的批判。诗人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呼吁发展文化,他以热忱的笔调,描叙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的事迹,并通过他指出,人“不能像走兽一般活着,应当追求美德和知识”。

2.分析“堂吉诃德”这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动盲目、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再有,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3.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起初,他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王子,对天地万物、人、社会都寄予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看来,人世间是一座美好的花园,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那时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他以人文主义观念指导他的爱情和友谊。

其次,现实的丑恶和严酷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连绵,惶惶不可终日。当亡父的鬼魂告诉他他的叔父是弑君篡位的凶犯时,他再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

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第三,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从社会学角度上,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刻、复杂性及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社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 。在理想破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这种认识虽嫌偏激悲观,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罪恶。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线,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的形象身上所表现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4.莫里哀的《伪君子》如何体现“三一律”原则。

《达尔杜弗》是他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写成的又一部杰作。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一,只写达尔杜弗调戏艾耳密尔一事;地点只在奥尔贡家;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从早晨白尔奈耳夫人闹着要回家到晚上国王派人来抓达尔杜弗) 。它完全符合“三一律”。但是,这“三一律”在莫里哀的手中不但不是枷锁,反而成为构思全剧、安排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了这种创作规则的基本精神和积极作用———集中、简练。主人公的性格是单一的,然而这恰恰更能体现出它的高度的概括性,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时间、地点、情节的限定,使得剧本从一开演就引人入胜,而且自始至终保持着戏剧性,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剧情都发生在室内环境,莫里哀就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来进行巧妙的构思。达尔杜弗的调情,艾耳密尔的巧计,大密斯藏于套间,奥尔贡躲在桌下,都是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才能发生的事。。第一、二两幕,作家故意不让达尔杜弗出场,以便通过其它人物的活动,介绍他的为人和他的过去,让观众初步了解他的性格,为他的出场作好准备。第三、四两幕,正面刻画达尔杜弗的形象。在这两幕里,作家通过人物自我暴露的方法,揭示伪善者的罪恶用心。第五幕,再进一步揭露他的凶恶面目和危害性。全剧的结构就这样层次分明,逐步深入,既紧凑又完整。

5.分析拜伦《唐璜》主人公唐璜的人物形象。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6.结合《悲惨世界》,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一、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在《悲惨世界》中,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订,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雨果的乐观信念是他高出其他同时代作家的。在《悲惨世界》中,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最后在法律与人道精神的决择时,他选择了后者,这让法律在人道精神面前表现出人道主义极强的感化力。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法律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

雨果要表现的向上乐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那些由恶走向善,恶的力量最终被善的精神击破的浪漫精神。他对社会未来的追求,对人民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希望,也体现了雨果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歌颂人民革命

雨果的《悲惨世界》写的是1832年的法国起义街垒战的时代背景,《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他的作品肯定了革命暴力,但他更看重的是人道主义思想。 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主教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追求的是博爱,主张用感化教育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这在雨果的作品中表现为较多,如加西莫多被感化,冉阿让被除感化,甚至代表法律正义的警察沙威也被感化。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幻想用人道主义思想来改造这个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方式来缓和阶级斗争和革命。

雨果的人道主义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同情那些受压迫民族,并为他们的权利勇敢地斗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下层人民所遭遇的事给予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革命的热情,但当中又表现出革命当中不合理的因素,这些无一不是在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搜索更多关于: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 的文档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081c7q9mf9emep57bo9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