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还有待明晰。基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已有研究主要从图书馆、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学科课程等视角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然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仍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野不够开阔、重经验推广轻理念革新等问题。为此,需要多角度、批判性地对此问题进行审视,以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兴起,信息素养教育及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开始引起高校及高校学者们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之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来有关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据此,本文拟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中所应有的策略为视角,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如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应发挥的作用及高校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和学科课程应发挥的作用等为切入点,对目前已有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期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帮助。
一、信息素养及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来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何为信息素养?保罗?泽考斯基将之定义为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及技能”[1]18。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l Library Association)在其相关报告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也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要晚些,其中最有代表的属王吉庆教授的研究。王吉庆教授在其《信息素养论》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3]55也有学者主张应综合运用信息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界定信息素养这一概念[4]。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人们无论从任何一个层面或任何一个较单一的角度来表述都是不会使人满意的,因为它必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概念。正因学术界在对之进行界定时所持有的视角或观察的维度不同,所以就导致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已有研究,根据综述的需要,本文拟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界定如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大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其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四个方面。
二、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其作用不容小觑。汤根沐等人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标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图书馆应对自己所拥有的每一项信息资源都作出明确的标注,并指明利用该资源所应具备的技能,指明该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的哪些方面有益,以使学生在利用该资源的过程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了解其中的内容[5]50。在许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