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完形填空应考技巧
本部分共20道题,考试时间为15分钟,分值是占总分值710分的10%。
完形填空的心理学依据。
完型填空最初叫做完形程序(cloze procedure),是由W. L. Taylor在1953 年发明的。其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是德语词, 意为“完形”,“经验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会下意识地把形状中的空缺填补上去。Taylor认为,人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的。把一个句子或一篇短文去掉几个词,就好像有空缺的图形一样, 人们会“无意识地”把它们填补上去,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或文章。 请看下图,并回答:这是什么图形?
这是什么图形?
笔者相信,同学们看到这个图形的时候,都会做出同样的答案,那就是:缺了一个角的立方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具体例证。思考一下,我们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是不是死盯住缺的地方看,一看半天呢?并非如此,我们都是通过观察整体,然后才得出刚才的结论的。
再举个例子,请看下面一段中文,并补上其中的词: 卡夫卡在去世的前一年,和他最后的情人住在维也纳。有一天他在路上散步,看到一位小女孩丢了____,正哭得伤心。卡夫卡安慰小女孩,说玩偶并不是丢了,而是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出去旅行了。
选项:A. 玩具 B. 狗狗 C. 宝贝 D. 玩偶
相信大家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玩偶,其实这就是一道很标准的完形填空。回忆一下,这道题是如何来解决的。首先读到空格处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小女孩丢了什么东西,从空格之前的文字中看不出任何线索,于是我们继续往后读,把整句话读完。在看到“玩偶并不是丢了”的时候,恍然大悟,发现这个句子与空格处体现了惊人的一致性,于是做答,空格处填:玩偶。这种做题方法在解决完形填空题时,被笔者称之为“复现结构”,其原理与上面提到的观察图形的方式是一致的,只研究空格本身对于解题毫无意义,关键是看清楚整体,在整体中寻找空格的提示线索。 请再来看下面的这道题目:
when our friends are happy and “up”, that tends to influence us positively, when they are “down”, that can have a 75 impact on us。
75.A)relative B)decisive C)negative D)sensitive 本题选自2007年12月22日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真
题,正确答案为C)negative,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本题单纯研究四个选项是不会有结果的,真正的提示线索在前文中出现过的Positively,两句话说法基本一致,但是方向相反,这也是一种复现结构。通过上面的原理,相信大家应该发现,做完形填空并不是单纯的研究单词和语法,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清整体,利用整体来解决部分,这就是完形填空题的心理学依据。
完形填空的试题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全文所设置的20个空白的间隔有的词多,有的词少。其原因是设置空白需要根据语言点和考点。
2. 从选项来看,每小题的4个选项一般都属于相同或对等的词类或结构,属于同一范畴。20个小题的80个选项中所用到的词汇或结构基本不重复,以期增大考查的覆盖面。 3. 从考查能力的重点看,是以考查对文章的通篇理解和词汇意义为主。单纯从语法角度命制的题不多,一般需要考生把握上下文语境的逻辑关系,掌握一定的常识,理解词语的搭配等。总体上讲,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段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的辨识能力,以及对一定语境中规范的语言成分的掌握,是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大检验。 一般而言,解答完形填空遵循如下步骤: 1、通读全文,明确主旨
做题之前,首先要快速通读全文,从语篇角度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切忌读一句填一句,望文生义,盲目猜测,以致造成判断失误。阅读时尤其要注意全文的第一句话。第一句一般不留空,它既能让考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又是对下文的重要提示。
2.利用上下文寻找解题信息,上下连贯,合乎逻辑 由于完形填空的文章是一个意义相关联的语篇,围绕一个话题论述,因此在行文中词语的重复、替代、复现和同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根据这个原则,某一个空格所对应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在上下文中复现或同现的相关词,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词之间的有机联系来确定答案。所以,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线索,如某一个词的原词、指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和概括词等。但由于我们在做题时不可能总是重复地阅读文章,因此,在做完形填空时要培养一种捕捉并记忆相关信息的能力。
3.运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及搭配关系解题方法 做题时应注意文章中的搭配:
☆ 逻辑搭配:包括过渡词、连接手段、指代关系、肯定、否定等;
☆ 语义搭配:包括区别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异义词、同形异义词;
☆ 结构搭配: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句中或文中与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