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6:24: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⑷、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水层的治理和恢复困难

此外,地下水污染常涉及到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水层的治理和恢复问题。如果受到的是一种有机物污染(如石油),那么当地下水在孔隙介质里流动时,污染物会残留在孔隙里,形成一种持久性污染源。这也是地下水污染后治理难度很大的原因之一。

⑸、三大污染源

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有三个方面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一是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二是硝酸盐污染,其来源主要是地表污水、废水排放。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

㈥、污水净化再利用——污水资源化

在我国水体污染的严峻形势下,实现污水净化再利用——污水资源化,无疑是水体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仅对于改善和保护水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已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据报道(2001年),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有1300亿立方米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出去。如果能把其中的50%净化循环再利用,就会有600多亿立方米的水可资利用,这比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年径流量500亿立方米还要大。遗憾的是,污水净化再利用在我国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水利部公布的1999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当年全国污水处理回用量只有区区19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供水量的0.34%。而在以色列,废水利用率已达到70%。

二、水质、水色与水味

㈠、水质

据介绍,自然界的水并不是纯净的。天然水均含有一定的杂质。这些杂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溶解质,包括钙、镁、钠、钾、铁、锰、硅等盐类和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硫化氢、沼气等气体;一类是胶体物质,如硅胶、腐殖质胶等;另一类是悬浮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泥沙以及其它飘浮物。

自然界水中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水的性质和质量。人们评价水质的优劣,也是根据水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来进行的。对饮用水水质的一般要求是:水的感官和物理性质良好,不含有病虫、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含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不含有害的化学物质。

㈡、水色

清洁的天然水是无色的。水层较深时常呈浅蓝色,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时,则呈深蓝色,这两种都属于正常水色。如果天然水中混入其它杂质较多,水色就变得五花八门。

5

例如,受铁离子和锰离子污染的水呈棕黄色;藻类会将水染成黄绿色;硫化氢进入水体后,由于氧化作用会析出微细的胶体硫,使水呈翠绿色。根据水色的不同,可以大体判断杂质的存在和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应超过15度,这是采用铂钴比色法测定的。达到这一标准的天然水,用肉眼是看不出颜色的。也就是说,凡是用肉眼能辨认出颜色的水,都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㈢、水味

清洁的天然水是无味的。只有水中溶有较多致味物质时,水才会有各种味道。例如,含较多氯化物的水有咸味;含较多诸如石膏、芒硝等硫酸盐的水可产生苦味;水中铜离子量超过每升1.0毫克也会产生苦味;受到粪便和其它腐烂性有机物污染时,水会产生臭味;在水流缓慢的坑塘中,一些藻类过度繁殖,也会给水带来臭味,如钟罩藻可使水带有腥臭味,合尾藻常使水带有烂黄瓜味。

三、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

㈠、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水、空气和阳光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其中,水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被称为“生命之源”。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制约、屠宰、洗染和工业废水,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带进了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和自来水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㈡、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病原微生物分为病原菌、病毒、寄生虫三大类。

1、病原菌

水体中的病原菌主要指传染性肠道病原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三种。这些病原菌都足以使人致病,严重时还会造成人的死亡。

2、病毒

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病毒及传染性肝炎病毒等。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类病毒,可以使人的肢体麻痹和瘫痪;柯萨奇病毒能使人患假性脊髓灰质炎和无菌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腺体病毒是脱氧核糖酸病毒,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腺体组织中,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气管炎,个别还可能导致结膜炎。呼吸道病毒除通过呼吸道传染外,饮用水也可传播。病毒性肝炎大多数是由于水体污染而传播开来的。

3、寄生虫

常见的寄生虫有肠道蠕虫、蛔虫、鞭虫等。

6

可见,污染水体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四、污水处理及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法

㈠、日本简易污水处理法

1、利用录像带外壳净化污水

据报道(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出一项利用废损盒式录像带(外壳)净化河水的新技术,从而实现了以废治污的一箭双雕的目的。该公司将不合格录像带(外壳)用作净化剂,取得了高出传统处理方法数倍的污水净化效果。据介绍,上述用于污水处理的净化剂,主要是用于生产盒式录像带和录音带外壳的聚苯乙烯类塑料。将其溶化在无水硫酸之中,再倒入工业废水,废水中造成水质污染和混浊的物质便会被凝固;分离这些物质后,便能得到净化水了。这种净化剂具有极强的净化能力,仅用一个录像带外壳,即可处理13吨污水。

2、利用乳酸菌饮料瓶净化污水

据报道(2001年),这种污水处理法不需要特殊的微生物,也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只利用废弃的乳酸菌饮料瓶(聚苯乙烯塑料),就能够使污水净化。日本第一工业大学教授石井勋发明的这种技术,其工作原理很简单:用去掉底部的乳酸菌饮料瓶无秩序地充填起来,形成过滤槽,让污水在其中缓慢流动,再向水中充入空气,使多种微生物在其中得以生存和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从而形成类似河流的自我净化机制。经过处理的污水可循环利用。这一简易污水处理技术在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该项技术生产的家庭生活废水和厕所排泄物净化槽,正在日本普及推广。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江河自我净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长江的自我净化功能。据报道(1998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长江有特殊的自我净化能力。湘江、资江、沅水、澧水等4条河流,分别从洞庭湖南面和西面流入,然后注入长江。这4条河流都流经大型金属矿区。据检测,其水中分别含有一定数量的镉、锑、汞、铅等危害环境的矿质元素。然而,这4条河流的水流入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后,却未发现这些有毒元素。专家认为,这是因为长江流经三峡时水中带入大量的碳酸盐,钙、镁含量较高,使江水呈弱碱性。而上述4条河流的水却呈弱酸性。这两种水相遇,经化学反应中和后,有毒元素附着于泥沙沉积于入湖口三角洲处,从而保证了长江水不受这4条河流的有害矿质元素的污染。

㈡、美国利用太阳能处理污水

1、利用太阳能处理污水的新装置

据报道(1993),美国阿尔伯克基市桑迪亚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水处理的新装置。在这种装置中,设计安装了多幅可以移动的反光镜面或反光镜槽;将太阳光聚集照射污水管道,使污水管道温度升高,从而活化加在管内污水中的催化剂二氧化

7

钛,将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激化为带电分子;这些带电分子相互撞击、分解,变为更小的分子??经检测,经这种装置处理过的污水,有毒物质的最后含量只有10亿分之几,已经变成了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的干净水,达到了普通饮用水的标准。

2、利用光催化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据报道(1996年),美国佛罗里达洲太阳能研究所和新墨西哥州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人员,尝试用太阳能除去污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方法的原理,本质上与利用放大镜的聚焦能力在阳光下点燃树叶相似。他们利用椭圆形的镜子,把阳光聚焦到内含污水的玻璃上。这种名为光催化作用的过程,可以在几秒钟内把有机物分解,使污水变为清水。此法所需设备简单,效果明显。

㈢、用蛭石矿物溶液净化污水

据报道(1998年),在非金属矿物蛭石中加入无机酸,再将矿物溶液抽出(作为矿物质盐)加水稀释1万倍,经特殊处理后便可用于净化污水和废水。污水被净化后可以再利用。

这种被称为天然矿物溶液的物质,在污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和非凡的功效。它不仅可以对污水和废水进行净化处理,而且还可已加入自来水中以除去有害物质,使自来水变得更加纯净,人们可直接饮用;用于养殖,可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用于农业、园林灌溉,可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果实成熟;还可用于改善土壤结构。到1998年,日本已有不少家庭在使用这种矿物溶液。

㈣、城市污水回用于钢铁工业成套技术

据报道(1995年),由陕西省太原市排水管理处与北京环保研究院,共同研制成功的城市污水回用于钢铁工业成套技术,已经在大连市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该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采用不投加碳源的生物脱氧除磷工艺,将太原北郊污水净化厂的二级处理水,回用于太原钢铁公司,作为高炉冷却用水的补充水。使用该项技术产生的剩余污泥量,较常规的生物处理技术减少一半以上。在生产运行3年多时间里,生产出再生水1100多吨,节约82万元。

㈤、污水再生新技术——F/BF法工程试验

据报道(1994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太原市政工程设计院,共同研究开发的污水再生新技术——F/BF法工程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标准。该工程试验采用的生物膜过滤组合工艺,是我国污水回用深度处理领域中的首次工程实例。经处理后的污水——再生水,取代了自来水供低压水暖锅炉使用,还可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等。

㈥、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甲醇废水处理技术

8

搜索更多关于: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的文档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0i3978g6k0daes3y3831emx02sb8q00vmn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