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一模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
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 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 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 时间(年月) 学校(所) 1913年7月 1914年7月 1915年7月 1916年7月 1923年7月 87272所 108448所 122286所 119739所 178981所 学生(人) 290万人 360万人 400万人 430万人 680万人
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
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
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 A.晚清政府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 )
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
A.文学艺术的繁荣 B.交通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习俗的变迁
6.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7.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8.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A.《时务报》 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10.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11.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B.《大公报》
C.《民报》
D.《申报》
9.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冲击
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 )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
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13.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 A.甲午战争后 C.抗日战争时期
B.“一战”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14.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如下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元) 日产量(万袋) 约600 约4500 4.3 18.8 1911年 10 1919年 120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暴风骤雨》
16.下图中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间发展迅速的原因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