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兵马俑的初见,让当时42岁的袁仲一惊叹。他后
来在《长相思》一文中写道:“一把铲,一条绳,探幽寻秘骊山陵,朝朝暮暮情。腰如弓,铲声声,奇珍异宝一宗宗。谁知精血凝?石滩杨,荒漠漠,秦皇御军八千多,寰宇俱惊愕。人似潮,车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热。夜长人在何?”
大规模批量生产——制俑工匠从几十个模具中挑出
一个,制成头部粗坯,然后从一系列基本款式的发型、耳、眉、胡须中挑选部件为俑头添加细节。俑身单独制作,同样是用各种标准部件组装而成。最终完成的陶俑形貌各异,恰如真人组成的大军。(来源:@国家地理)
时光飞逝。袁仲一早已退休,仍不时受邀回到他曾
俯首半生的兵马俑军阵,和年轻一代考古人一起剥落尘土,期望让历史的色彩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时空的穿越:绚烂褪去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4260平方米的一号坑如今
伫立着1000多件兵马俑,军阵整体向东,呈现出厚重的灰黑色。这符合很多人对秦朝历史的认知,也是很多人通过照片看到的兵马俑色彩。
2010年5月2日,游人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一号坑参观
对中国考古工作者来说,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成为
千古难题。其中,颜色脱落和土遗址的损毁问题最难攻克。
环境变化是导致兵马俑迅速褪色的主要原因,而随
后的保护还面临微生物和可溶盐带来的破坏。在电子显微镜下,一簇簇白色的“花朵”在文物表面绽放。这是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中的霉菌孢子,当温度湿度等达到生长条件后,就会飞速生长。有些霉菌的生长会分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