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见水后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的计算
由相渗曲线可绘制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曲线。 含水率:
fw?1 (4.23)
1???Kro???????Krw?w??????o??无因次采液指数:
JKrwB0?0L?Kro?? (4.24)
wBw无因次采油指数:
J0??1?fw?JL式中:Krw——水相相对渗透率;
Kro——地层原油粘度,mPa?s; ?w——地层水粘度,mPa?s;
Bo——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Bw——地层水体积系数。
31
(4.35)
图4.5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我们以图4.5中的50℃曲线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50℃时的束缚水饱和度为0.36,残余油饱和度为0.32。我们在图中取不同的含水饱和度,并找出其所对应的油相相对渗透率以及水相相对渗透率,并依据见水后无因次采液指数和无因次采油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不同含水率下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和无因次采油指数,并最终绘制成了如图4.6所示的曲线图。
32
无因次采液指数1210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无因次采油指数8642000.20.40.6含水率0.811.2
图4.6 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1)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加,但在含水率低于69%以前的采液指数随含水率上升得较缓慢,在含水率高于69%以后采液指数上升很快, 特别是在高含水阶段后期上升幅度相当之大。
(2)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当含水率保持到高位时,甚至于达到90%时,采油指数依然能够保持在30%的水平上,即可以保持稳定的产量。
33
第5章 抽油系统的设计
5.1 采油方式
我们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出几种抽油方式?7?,分别是有杆泵、螺杆泵、电动潜泵、水利活塞泵以及水利射流泵。我们以图表的形式给出了这几种抽油方式的对比,见下表5.1所示:
表5.1 各采油方式对比表
对比项目 系统基本状况 适应条件 复杂程度 一次投资 运行费 正常范围 最大值 正常泵深,m 范围 最大值 小井眼 井下状况 分层采油 定向井 掏空程度 地面环境 气候恶劣边远地方 高汽油比 稠油、高凝操作问题 油 有杆泵 简单 低 较低 1~100 410 <3000 4421 适宜 不适宜 一般磨损严重 强 螺杆泵(地面驱动) 简单 低 较低 10~200 250 <1500 1700 适宜 不适宜 一般磨损严重 较强 较适宜 一般 一般 一般 适应 适应 不适宜 适宜 较适宜 不适应 不适应 不适应 适应 不适应 电动潜泵 水利活塞泵 井下复杂 地面复杂 较高 高 80~700 1400~(3170) <2000 3084 不适宜 较适宜 适宜 强 较高 较低,但高含水后运行费用高 30~600 (1293) <4000 5486 较适宜 较适宜 适宜 强 适宜 适宜 一般 很好 一般 适应 适应 水利射流泵 地面复杂 较高 较低 10~500 1590(4796) <2000 3500 适宜 不适宜 适宜 较强 适宜 适宜 适应 很好 一般 适应 适应 排量m3 d海上、市区 不适宜 一般 较适宜 较好 出砂 较好 腐蚀 适应 结垢 适应 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