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课题: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3.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导读法 2.讨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的思考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初步感知文本、研习文本 (一)测读课文 附相关字词: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蜿蜒(wān yán): 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辨:湍(tuān)急:水势急。 揣(chu?i)测:猜测,推测。 辨:饿殍(pi?o):饿死的人。 俘(fú)虏(l?)。 艾(ài)蒿(hāo)
- 1 -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二)字词检测
嗥叫( ) 驯服( ) 蔑视 ( ) 迸发 ( ) 湍急 ( ) 艾蒿 ( ) 疲惫 ( ) 饿殍 ( ) 蜿蜒 ( ) 毛骨悚然 ( )
(三)思考问题: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2、听到这野狼的嚎叫,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害怕、恐怖)
3、谈谈你对狼的认知。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虎豹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如狼似虎 狼狈为奸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
4、其实,狼是这样一种动物:卧薪尝胆、自知之明???(课件) 狼亦如此,人何以堪?
5、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何深意?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 【明确】
骄傲——骄傲自己懂得自然规律,是生态中的重要一员,是不可或缺的。 不驯服、对抗性的、蔑视——反对猎杀动物,掠夺自然。 悲鸣——对自己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鸣,对人类无知的悲鸣。
这声嗥叫惊心动魄,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同时也像是对人类的警醒。
6、齐读第一段,用心去理解狼的这声嗥叫。
7、面对这声嚎叫,其他的事物有什么反应? 【明确】:
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鹿 :死亡的警告
- 2 -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松林 :混战和流血 郊狼 :残羹与剩饭 牧牛人 :银行的赤字 猎人:抵制的挑战
8、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9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书上)
2、写出五个与狼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3、完成“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体味语言。
一、研习文本,思考讨论,深入感悟 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我”对狼是什么态度?
1、阅读4、5、6段,找出作者对狼的最初看法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结合关键句来回答。 【明确】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而且成功的杀死了一只 原因(文中关键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 原因是什么?
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如果具体点,是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 3 -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对狼产生了怜悯之心
3、至此,作者对狼观点发生了变化 【明确】
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欲除之而后快)——“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对狼产生了怜悯之心)
4、提问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我们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课件)
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狼(死亡) 鹿(多) 草(光) 沙尘暴 河水把未来冲走了
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都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5、至此,作者对狼的看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对狼的认识不断变化 阶段 作者的想法 关键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 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觉得狼是有害的, 第一阶段 2、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欲除之而后快 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对其产生同情怜 垂死的绿光……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第二阶段 悯之心 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第三阶段 我现在想…… 得不到恢复。 认识到其有重要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的生态意义 三、作者对狼的看法不断在更新,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所作者提出要怎样去思考呢?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1、想一想:面对狼这声嚎叫,山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