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平均寿命: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他统计方法计算出人群的生存的平均年数,简称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
2.最高寿命:是指在没有外因干扰的条件下,从遗传学角度而言人类可能存在的最高年龄。
3.健康期望寿命:是指去除残疾和残障后,所得到的人类生存曲线,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
4.抚养系数:即社会负担系数,亦称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的比率。
5.平均寿命表示生命的长度,以死亡为终点;健康期望寿命的终点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即进入寿终前的依赖期。
6.平均寿命是健康预期寿命和寿终前依赖期的总和。 7. 衡量人类寿命的两个指标是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 8.老年护理的原则。
答:满足需求,早期防护,关注整体,因人施护,面向社会,连续照护。
第二章 老年护理相关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重点探究老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
1.随机老化理论:认为老化的发生是随机损伤积累的过程。 2.非随机老化理论:认为老化是程序控制的过程。
(二)心理学理论
重点研究和解释老化过程对老年人的认知思考、心智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 1.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婴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主张人格发展经历5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终身发展的。将人格从出生到死亡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表明一个完整的过程。
Bulter提出怀旧治疗,即回忆疗法,认为怀旧是老年人人生回顾的正常方式。 2.自我效能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自我效能:即增强个人对执行健康行为能力的自信心。
(三)社会学理论
主要研究、了解、解释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老化过程适应的影响。 1.隐退理论 2.活跃理论 3.持续理论 4.次文化理论
(四)相关护理理论和模式
目前在老年护理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新的理论或模式
1.疾病不确定理论 2.慢性病轨迹框架
八个阶段:始发-稳定-急性-逆转-危机-不稳定-下降-临终阶段。 3.需要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
第三章 老年人的健康评估
1.功能状态:主要是指老年人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其完好与否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内容包括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角色功能等方面。 3.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原则:
(1)了解老年人身心变化特点, (2)正确解读辅助检查结果, (3)注意疾病非典型表现。 4.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
交谈,观察,体格检查,阅读,测试。 5.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注意事项。
(1)提供适宜的环境 (2)安排充分的时间 (3)选择适当的方法 (4)运用沟通的技巧 (5)获取客观的资料 6.功能状态评估常用的评估量表。
(1)Katz ADL量表--- Katz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表
可用于测量评价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也可用于预测某些疾病的发展。
(2)Lawton IADL量表---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主要用于评定被测者的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
7.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应1-2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8.体检时,室温以22-24℃为宜。
第四章 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
1.老年保健:是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为目的,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是老年人得到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
2.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保护自身健康所采取的一些综合性的保护措施。 3.老年保健的重点人群。
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丧偶老人,患病的老年人,新近出院的老年人,精神障碍的老人。
4.老年保健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区域化原则 (3)费用分担原则 (4)功能分化原则 (5)联合国老年政策原则—独立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保健与照顾原则,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原则,尊严性原则。 5.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萌芽期(1949-1981年)
第二阶段:形成期(1982-1999年) 第三阶段:发展期(1999年至今) 6.老年保健的任务。
(1)医院内的保健护理 (2)中间服务机构的保健护理 (3)社区家庭中的医疗保健护理
7.老年保健策略。
(1)老有所医—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2)老有所养—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3)老有所乐—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4)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老年人的发展与成就
8.老年保健的具体措施。
自我观察、自我预防、自我治疗、自我护理。 9.居家养老照顾模式与机构养老照顾模式。(P55)
居家养老照顾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专业人员或家人及社区志愿者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照顾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而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优点:
(1)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老年人居住在所熟悉的“家”的环境,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精神愉悦,有助于身心健康。
(2)居家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服务所需费用低,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
(3)可以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解决养老机构不足的难题。
(4)有利于推动和谐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在社区内形成尊老、助老的优良风气,提高社会道德风尚。
机构养老照顾是指老年人居住在专业的养老机构中,由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的养老照顾。也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社会养老照顾模式,适合于高龄多病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 优点:
(1)养老机构采用集中管理,能够是老年人得到全面的、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良好的生活环境、无障碍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养老机构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2)养老机构中各种社会活动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助于解除老人的孤独感,从而提高其生活品质。
(3)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老年人的子女可以从繁重的日常照料中解脱出来,减轻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4)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创造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精神护理
1.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影响着人的学习记忆。 2.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主要与人的精神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
晶体智力指对词汇、常识等的理解能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和经验积累有关。 3.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最高形式。
4.空巢综合征:生活在空巢家庭的空巢老人常由于人际疏远、缺乏精神慰藉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的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
5.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6.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①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②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③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④安享天伦之乐与空巢家庭的矛盾 ⑤安享晚年与生活变故的矛盾
7.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
8.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认知正常 ⑵情绪健康 ⑶关系融洽 ⑷环境适应 ⑸行为正常 ⑹人格健全 9.相对中青年期而言,老年抑郁症的表现的特点:
⑴疑病性 ⑵激越性 ⑶隐匿性 ⑷迟滞性 ⑸妄想性 ⑹自杀倾向 ⑺抑郁症性假性痴呆 ⑻季节性
10.如何预防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⑴识别自杀动向 ⑵环境布置 ⑶专人防护 ⑷工具及药物管理 11.保护老年期痴呆患者安全的措施。
⑴提供较为固定的生活环境 ⑵佩戴标志 ⑶防止意外发生 ⑷正确处理患者的激越情绪
第六章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
1.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比青壮年少,每天约6小时。 2.人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
⑴局部皮肤病变:最常见的是皮肤干燥。⑵全身性疾病 ⑶心理因素
3.有效的休息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睡眠、心理的放松、生理的舒适。 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诊断标准:
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鼻或口腔气流暂停每次超过10秒,暂停发作超过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超过5次以上,老年人超过10次以上。) 5.SAS多发于老年男性,主要原因有:
①老年人多有呼吸道脂肪堆积,睡眠时咽部肌肉松弛,咽部活动减少,使上呼吸道狭窄或接近闭塞,而出现呼吸暂停;②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低,化学感受器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肌的支配能力下降,以及呼吸肌无力等易发生呼吸暂停。
第七章 老年人的安全用药和护理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转运至血液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又称生物转化。
药物的分布: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及体液转运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