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从夏至周统治者由天下盟主演变为天下宗主,反映了西周实行宗法制以巩固统治秩序,使西周政治统治呈现宗法伦理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信息未反映部族文化融合现象,排除。先秦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统治集团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D两项。
2.《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 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反映了分封制下从天子到大夫层层分封的特点,这使土地和政治权力被层层分割,故B正确;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不是分封制,故A错误;分封制属于周代,当时没有确立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故D错误。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为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周王,而且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故A项正确。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没有体现新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前481年”判断是春秋末期,不能说明整个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率先废除了旧制度,故D项错误。 4.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C. 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 D. 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项说法绝对,排除。
5.《左传》襄公十二年说“同姓于宗庙(即所出王之庙),同宗于祖庙(即诸侯始封君之庙),同族于祢庙(即父庙)。”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官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即所出王之庙),同宗于祖庙(即诸侯始封君之庙),同族于祢庙(即父庙)。”中的“同姓、同宗、同族”等信息可知,强调血缘之亲,B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本意不符,A错误;世官制是强调官位世袭,而材料只强调的是“宗庙、祖庙、父庙”的血缘祭祀,C错误;礼乐制是强调的等级秩序,与材料本意不符,D错误。
6.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C.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天下分裂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 7.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共同本质是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C. 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
D. 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分封制确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宗法制不符,排除。
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A.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即氏族公有制。故答案为C项。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不是私有制,排除。
9.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B. 世袭制
C. 氏族公有制
D. 私有制
A.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马”字多元写法,而秦代“马”字写法以秦国的“马”字为准。故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文字的统一和选择,而非书法演进,A项排除;材料强调文字从多元走向统一,B项排除;材料主旨是秦国统一天下后,以秦国文字统一文字。D项说法与主旨无关,排除。
10.《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B.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答案】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