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化學反應
1-1 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恆
名詞解釋
1. 化學反應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原子重新排列組成新物質的過程。 2. 反應物 :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
3. 生成物(產物) :化學反應後產生的新物質。
4. 質量守恆定律 :一般的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反應物的總質量,會等於反應後生成物的總質量。
重點整理
1. 取氯化鈣溶於水,此為 物理變化 ,而取氯化鈣溶液與碳酸鈉溶液反應,則為 化學變化 ,兩者過程均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2. 當含有 碳酸鈣 成分的大理石與鹽酸混合時,會產生 二氧化碳 氣體。此反應可寫為: 碳酸鈣+鹽酸 → 氯化鈣 +水+ 二氧化碳↑
3. 化學反應前後,由於原子的 種類 及 數目 維持一定,所以反應前後的質量不會改變。 4. 氫氣和氯氣都是由兩個 原子 所組成的分子,當兩者發生反應時,氫原子和氯原子會重新組合成 氯化氫 分子,但是反應前後,氫原子與氯原子的數目並不會改變。
5. 將鋼絲絨放在空氣中燃燒會反應生成 三氧化二鐵 ,燃燒後鋼絲絨的總質量會大於原來的質量,這是由於空氣中的 氧氣 參與反應,若將參與反應的氧氣質量考慮在內,則反應前、後的總質量會相等,依然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精要
1. 實驗1-1 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
(1) 氯化鈣和碳酸鈉分別溶於水,均為 無色 水溶液;而將兩者混合後,會形成白色碳酸鈣沉澱,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鈉。此反應可寫成下式:
碳酸鈉+ 氯化鈣 → 氯化鈉+ 碳酸鈣↓
(2) 此實驗中氯化鈣和碳酸鈉為 反應物 ,碳酸鈣和氯化鈉為 生成物 。
2
1-2 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
名詞解釋
1. 原子量 :原子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比值,用來表示原子質量的大小。 2. 分子量 :分子中所有組成原子的原子量總和。 3. 莫耳 :為一計數單位,等於6×1023個。
重點整理
1. 原子量採用碳原子(碳-12)為比較的標準,利用碳原子中含有6個 質子 、6個 中子 的特性,訂定碳的原子量為12。
2. 鎂原子測得的質量為碳原子的 2 倍,故鎂的原子量為24。
3. 藉由化學式,即可計算出物質的分子量,例如:每莫耳二氧化碳(CO2)分子中,含有1莫耳 碳 原子及2莫耳 氧 原子,故其分子量為 44 。
4. 12公克的碳所含的碳原子數目為 1 莫耳,1莫耳即為 6×1023 個,並為了紀念亞佛加厥的貢獻,故將此數字稱為 亞佛加厥數 。
5. 原子量與分子量都是比值,因此沒有單位,但實用上常會加上 公克/莫耳(g / mol) ,以方便計算,例如:水的分子量為18,可寫成18公克/莫耳。
6. 物質所含莫耳數(或是粒子個數),可由以下簡單的關係式求得,即: 原子的莫耳數? 分子的莫耳數?原子的質量
原子量分子的質量
分子量 莫耳數 ?6?1023?粒子個數
× × 7. 質量 原子量或分子量 莫耳 6?1023 粒子個數 ÷ ÷ 3
1-3 反應式與化學計量
名詞解釋
1. 化學反應式 :將化學反應中的反應物、生成物以化學式表示,並加上數字及符號,寫成類似
數學方程式的式子。
重點整理
1. 以鎂燃燒為例,化學反應式的寫法步驟如下。 (1) 以 化學式 來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即: 鎂寫為
Mg、氧氣寫為
O2、氧化鎂寫為MgO。
(2) 以箭號(→)表示化學反應的方向,箭頭左邊是 反應物 ,右邊是 生成物 ;若反應物或生成物不只一種,則分別用加號(+)連接起來,則反應式可寫為:
Mg+
O2→MgO
(3) 為使化學反應式能遵守質量守恆,必須在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化學式前加上適當的係數,使箭號兩側同種類的原子數目相等,此步驟稱為平衡化學反應式,即: 2 Mg + O2 → 2 MgO
2. 反應在某種條件下進行,可在箭號的上方或下方加以註明,例如: (1) 雙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氣,過程中常加入二氧化錳,其化學反應式可寫為
MnO22H2O2????2H2O?O2。 。
(2) 加熱雙氧水亦可加速生成水與氧氣,則可在化學反應式加上「△」符號,即
?2H2O2???2H2O?O23. 反應中若有氣體或沉澱產生,可在生成物後方以箭號「↑」表示 氣體 ,以箭號「↓」表示 沉澱 ,例如:碳酸鈉溶液與氯化鈣溶液產生化學反應可表示為
Na2CO3?CaCl2?2NaCl?CaCO3?。
4. 化學反應式中,各物質的係數比等於其分子的 個數比 ,也等於 莫耳數比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