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晚明书风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作者:刘雨
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K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130-01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自殷商时期单刀刻划的甲骨到现今形式多样化的篆隶楷行草,我们清淅地看到书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说到现代的书法创作,明显的特征就是尺幅大,形式感强。明代以前很少有大幅的书法作品,由于社会状况的催化,晚明书家开始变革,追求个性解放思潮,批判拟古主义。这种强烈表现个人主体意识的书风得到广泛延续并发展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书法创作。 一、晚明书风的形成
明后期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波诡云谲的世态影响了士人的心理,这种社会现实必然也反映到当时草书之中。王阳明学派的思想风潮形成,受到大量士人的拥护,建筑的扩大化使得人们对大幅书法的需求增多,可以产生丰富墨色变化的生宣纸开始被大量使用,加上蓄墨多的羊毫笔等物质条件的具备,使得明代晚期的草书有了极具个性的风格。王铎等人创作时蘸一次墨连作数字直至笔枯无墨之后再蘸墨书写,他们还将空间意识在结体中发挥到极致,字字之间穿插错落、对比强烈,整幅作品烟云变幻、气势恢弘。探其原由,概述如下: (一)政治思想原因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加强独裁统治,在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构筑了禁锢的文网。虽政局昏暗,但徐渭、张瑞图、王铎均鹤立鸡群,在朝为官,残酷的政治斗争又是不可避免的,三人在明争暗斗中都受到了很大伤害,徐渭和张瑞图都曾被打入牢狱,王铎更是亲身经历了降清,他们思想上痛恨这个腐朽的社会,这种政治状态催化了晚明书法变革思潮的形成。
这时,王阳明的“心学”产生,认取主观内在为道德本体,把道德完全建立在人的心灵之中。以此关照书法艺术,王阳明“心学”正是形成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书法艺术强调感性,崇拜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在创作中,书家的思想、情感、理想等等都投射到作品之中,非常接近于王阳明的“心学” 。徐渭在大约二十一岁时始从季本先生游,季本是王阳明的弟子,故徐渭的思想中时时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之后的的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并在在书法创作中映射出来。 (二)创作物质材料原因
书法作品挂于厅中极具装饰性,与中国式建筑搭配更是相辅相成的。明代官吏和富家的住宅往往是宽阔高大的建筑,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