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P4) 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P8)
3、感觉:是人脑的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94)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P104)
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反映或刚刚能停止其反映的刺激,即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P97)
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P97)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P117) 8、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132)
9、有意注意:注意前有明确的目的,注意过程中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P134)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看,也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P154)
1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P154) 12、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P167) 13、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P168) 14、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P168)
15、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P180)
16、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P188)
1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称思维操作。(P190)
18、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P199)
19、创造想象: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新形象的过程。(P201) 20、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P200) 21、原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22、智力:也称智能,是人们认识对象,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形式表现出来。(P212)
23、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分为一般能力(认知能力,智力)、特殊能力。(P214)
24、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P242) 25、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某种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P249) 26、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
27、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P256) 2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P266) 29、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P275)
30、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也是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P275)
3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P276)
32、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Pervin,1996)。(P297)
32、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P299)
3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P304) 34、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P335)
35、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6、从众: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周围保持一致。(P343) 37、社会抑制: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38、社会惰化:是指个体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 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39、社会促进:指因他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 40、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认知加工方式。
41、品德: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P373)
42、学习:个体在一定的情景下,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370) 二、思考题
1、1879年威廉.冯特(P11) 2.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2)解释与说明教育情景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3)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3、心理现象的结构图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 念、理想、价值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判断个体行为与心理是否异常的主要依据是什么?(P6—7) (1)统计常模 (2)社会规范 (3)生活适应 (4)心理成熟状况
5、心理学三大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P16—18)
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华生(行为主义观点)、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理解感知觉的区别
知觉:对事物整体进行反映;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进行反映。 共同点:都是通过感官直接反映事物。 7、视觉、听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波长为380~780纳米的光波; 听觉: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 8、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有哪些?
(1)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指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近因效应(新近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 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认识。
(4)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对社会上某类人固定的看法 9、理解感觉的各种心理效应。(P96~100) (一)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肤觉适应)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4、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对人的感受性的影响。 (三)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结合例子理解)(P104—108)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 、恒常性
1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P115—118) (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
(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3)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 (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 (5)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12、注意的特点是什么? (P132)
指向性:人在认识过程中选择某些对象而忽视另一些对象的特征。反映了注意的方向。 集中性:把心理活动全神贯注于一定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程度。 13、注意有哪些种类?(P134)
(1)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4、注意的品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个方面:(1)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时间的久暂性。 (3)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4)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 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3)个体的知识经验
16、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2)活动的自动化
17、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P140)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间接兴趣和培养 (3)活动过程的组织 (4)内外因素的干扰
18、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P135—137) (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颖性 (二)人的主观原因 (1)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 (2)当前的情绪 (3)当前的生理状态
19、记忆的三个系统是什么?各自在保持时间和记忆容量方面有什么特点?(P162—166)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感觉记忆 4秒以内 9~12个字母或物体 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 5秒~1分钟 7+2组块 长时记忆 >1分钟 无限
20.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是什么?对我们的记忆有什么启示?(P169)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启示:要避免遗忘,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及时复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