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家贫出孝子,乱世见忠臣” ,由这个观点看到的是人性美好面,因为在艰难困苦中,人性的善良面显露了;但是在富贵权势中,却暴露出人性的丑陋面。这是从历史上看人事,一种非常妙,也非常矛盾的现象。
所以在佛家、道家的心目中看来,人类都是愚蠢的,做了许多愚蠢的事。因为愚蠢构成了历史,以此推论,历史只是许多错误经验的评议累积而已。
孟子说这一段话,是因为在当时的战国时代,家庭的悲剧太多了,简直不可数计。更早的春秋时代,孔子研究《易经》时,就曾在坤卦的系辞中说: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这种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母,兄弟家人互杀的情形,追究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而是整个历史文化、社会的悲剧,其来龙去脉,早就有了前因,才有这样的后果。一直到孟子这个阶段,也是如此;再到后世,直至于今,还是如此。这是很可悲的。
例如汉高祖,被项羽追得紧迫的时候,把父亲丢掉了不管。后来在更危急的时候,把儿子也推下车去,减轻重量,才能逃得快。所以英雄人物,无法以常情揣想。也因此,我们正史以外的史书,如历史小说: 《木皮散客的鼓词》 、 《杨升庵二十五史弹词》 、 《桃花扇》<哀江南>的词牌等等,除了对于历史哲学的批判与感叹,也描绘出人性的可怕。
这种历史背景,在 《孟子》 这类经书上,不大看得出来。要读《战国策》等史书中,有关魏、齐等诸国的历史,才知道当时宫廷中所发生的种种家庭问题。由于这个时代背景,因此才有公孙丑的这一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