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13: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1、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其父死后发丧用, 但被人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理由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4、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7、南宋初,御医王继先因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却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 )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 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宋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8、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9、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10、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依据 方式 察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长官举荐 科举制 以文取士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11、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 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1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是从王权社会转变为皇权社会,此乃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而完成的,由此成就了直至清代的中华帝国时代。

——黄玉顺《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它原则上不问门第出身,只看成绩,即使农民子弟,成绩优秀就可入选……它考试的科目注重政治、文化素质,如唐代的进士科考帖经、诗赋、策论三场……这样的考核还是十分全面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中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制的特点,说明科举制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发展趋势?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曹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今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mbl9fb89371qz5d0ci05ej21u0rq00k3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