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巴东滑坡概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8:46: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区内最大的溶洞如无源洞、牛岩洞等发育在T1j灰岩中,在T2b泥质灰岩中也有较大的溶洞发育如大岩洞等,位于铜盆溪上游东侧高程500m左右部位,直径可达数米。 1.5.4 岩石风化

本区岩石风化较为强烈,且受地形、岩性、岩体结构影响较大。不同岩性的地层岩体抗风化能力亦不同,总体上,巴东组地层相对较软弱,抗风化能力差,地貌上形成相对较为开阔的谷地。其中T2b地层中的粉砂岩和T2b地层中的泥质灰岩相对较坚硬,地形上形成陡坎。而泥岩、粉砂质泥岩抗风化能力差,地貌上形成缓坡。沿断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风化强烈。岩体的完整性越好,抗风化能力越强,风化就弱。另外地形坡度对岩体风化及风化产物的保存和风化壳的厚度也有控制作用。据有关勘探资料,测区风化带厚度:强风化带,斜坡上一般为10~40m,至江边逐渐变薄为0~5m,弱风化带一般为15~45m左右。 1.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自第三纪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上升运动,形成了多级剥夷面和多级阶地。第四纪开始本区地壳隆升强度有所加剧,尤以全新世时期隆升速度最快,在长江两岸形成了高陡岸坡和多级阶地的峡谷地质景观。从川东至鄂西长江各河段阶地相对高差和高程分析,本区现今地壳运动具有继承性。据50年代精密大地水准测量和区域地形等资料,本区现今地壳运动总体上以差异性不大的整体缓慢上升为主,属地壳稳定区。据研究,区内及邻近地区未发现活动性断裂形迹,区域上的几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均距测区数十公里以上。

据历史地震记载和1959年以来三峡地震台网记录资料,三峡水库区域历史上发生42

3

3

3级4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共47次,其中震级大于6级的有4次,震中距分别在100km或200km以外的竹溪、咸丰、常德和南阳等地。30多年来,地震台网直接观测记录的最大地震为5.1级的龙会观地震,发生于1979年,震中烈度为Ⅶ度,距测区约15km,烈度衰减后至测区为Ⅵ度(图1-5)。

按国家地震局1990年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巴东县城及邻近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均属于Ⅵ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据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秭归的牛口―巫山的培石之间为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库段之一,巴东县城西段及官渡口镇新址为Ⅶ度区,据此,测区斜坡稳定性校核地震烈度应为Ⅶ度。

图1-5 区域中强震震中分布及等震线图

二、区内典型滑坡介绍

2.1赵树岭滑坡

赵树岭滑坡发现于1992年,巴东新城发现黄土坡滑坡后,建设重心西移至白土坡、西壤坡一带,在城市拟建场地勘察中发现赵树岭一带的地形及地质结构与周围不协调,当时将其界定为“古滑体”或“异常体”,异常体边界东至狮子包东沟F6断层,西至黄家屋场东F7断层;南至上李家坡南陡坡。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勘察局结合场地勘察对该滑坡进行了初步勘察论证,但因该滑坡成因上及结构上的特殊性,对它的形成机理、稳定性及开发利用可行性等问题未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巴东县新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赵树岭及邻近地区岩体褶皱轴线近东西向,与斜坡走向大致,斜坡以顺向坡为主,与区内黄土坡地区甚至区外巫山、奉节地区十分相似。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三叠系巴东组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是三峡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

赵树岭地区位于三峡中段巫峡与西陵峡间的过渡地带,属峡谷区相对宽谷段。地形剖面呈缓坡平台与斜坡相间的折线形,地形上后部及前缘江边较陡,中部见上、下李家坡和饿肚子坡等三个坡度平缓的缓坡平台,平均坡度10~15o左右,缓坡平台之间为陡坡,其坡度大于35o,局部甚至更大。另外铜盆溪、黄家大沟及云沱东沟、白岩沟等冲沟两侧沟壁地形坡度也很陡,局部坡度可达50o以上,这些部位是近期斜坡变形及潜在不稳定部位。

赵树岭滑坡总体上为一巨型勺状滑坡,是经多次局部滑移和弯曲倾倒滑移形成的综合滑体。它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产生的斜坡破坏方式。 2.1.1 滑坡基本特征

2.1.1.1 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

赵树岭滑体平面上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中前部大致等宽。滑体东西宽约550m,南北长约900~950m,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见附图)。

滑体后缘位于下李新坡变电站~屋场坪一带,高程约380~400m左右。后缘为一陡坡,坡上基岩较完整,并见T2b/T2b界线。T2b为黄灰色厚层、中厚层泥灰岩,T2b为紫红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岩层产状:倾向160~170o,倾角20~34o。下李家坡变电站所在地为一缓坡平台,地表为残坡积碎块土所覆盖。滑体前缘临长江边,高程100~110m左右,前缘绝大部分为第四系崩坡积层所覆盖,仅在一些冲沟边见T2b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零星出露,滑坡剪出口和滑带均不明显。

滑体东侧边界大致为沿F6断层展布,地形上为一凹槽形小冲沟,小冲沟东面狮子包前沿临江岸坡上见T2b /T2b界线,高程约120m左右,小冲沟以东为田家梁子基岩山梁,高出滑体数十米至百余米。小冲沟西面T2b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出露于100m高程左右。

滑体西侧边界大致为沿F7断层展布,地形上没有东侧边界明显,大致为一凹槽形小冲沟,界线两侧地形起伏不大,但两侧地层岩性、产状及岩体完整性均有明显差别。

滑体表面总体呈阶梯状,其中可见二级缓坡平台。高程150m以下至长江边为陡坡,坡度35o~50o;高程170~200m间为第一级缓坡平台,380~400m间为第二级缓坡平台,高程200~380m间坡度较陡,400m以上为滑坡后缘陡坡。 2.1.1.2 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

3

3

2

2

3

2

3

2

通过地面调查、勘探等手段揭示,本区物质结构与黄土坡地区物质结构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赵树岭地区物质结构也是由表层崩滑体层向完整基岩逐渐过渡,滑坡区物质总体上可分为二大层,即表层崩滑体层和基岩。表层崩滑体层主要由岩体经滑移形成的块裂、碎裂岩、含泥碎块石及碎块石组成,主要来源于T2b。基岩则以T2b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滑移块裂、碎裂岩主要分布在中部高程225~350m部位,岩体呈层状结构,层序基本正常,岩性为T2b灰、灰黄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含泥碎块土分布于下李家坡等地,其成因主要为残坡积层。碎块石土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在陡坡前缘分布较多,成因上主要为不同时期崩坡积或崩滑堆积层。崩滑体层最大厚度约50~65m左右。与黄土坡地区不同的是本区表层崩滑体层多比较完整,特别是中部中环路以下至饿肚子坡南(高程225~350m左右)岩体完整,层序正常,地质构造上为一较完整的背斜。

滑坡区出露的T2b地层中见多层软弱破碎带,这些破碎带具有不顺层、不连续、厚度变化大等特点,且各层软弱破碎带也互不平行,各具特点,它们构成了各不同期次滑坡的滑动面(或滑带),其中最低一个滑带位于T2b /T2b界面附近,该滑带形状上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前部及中部较缓,后部及下部较陡。

据长江委勘探资料:在探硐深170~240m深度范围内,可见三层滑带。其埋深分别为:178~180m、186~193m和233.5~235.5m;产状分别为32o∠28o、325o∠32o和350o~0o∠24o。其中前两个滑带为碎石及黄色泥,碎石成分为灰岩和泥灰岩,粒径2~5cm表面光滑并有黑色铁锰质膜,滑带中见平行滑带展布的光滑裂面,面上有擦痕和镜面,见铁锰渲染。在硐深235m左右的滑带为最深一层滑带,下部为紫红色含砾粘土,厚度0.3~0.5m,角砾次圆,表面有铁锰质,见一组产状为:145o∠45o的破劈理,下部基岩中见产状350o∠24o光滑裂面,面上擦痕、镜面清晰。上部为红色砾质粉土或砾砂质粘土,厚0.5m左右。滑带之上为红色碎块石夹土。下伏T2b被牵动约数十厘米,其下为新鲜、完整基岩。

据取样实验资料,该层滑带土矿物成分主要为水云母、方解石和绿泥石,天然密度22.9~24.6kN/m,干密度2.16g/cm,大于一般碎石土。 2.1.1.3 滑坡变形破坏现状

地面调查表明:赵树岭滑坡目前比较稳定,未见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据当地居民反映,近几十年来没有听说过有滑坡发生。

本次工作在滑坡体中部布置了二处钻孔倾斜观测点,一年多的观测结果表明:也未见变形迹象。

3

32

3

2

3

3

3

2

搜索更多关于: 巴东滑坡概况 的文档
巴东滑坡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saj6qxyd1jxut0i35q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