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凝聚力以及
怎样以活动的形式来增强班级凝聚力
宋康(土木中澳1001班)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的状况
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水平,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好的班级凝聚力则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保障。而以活动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增进班级凝聚力,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同学们的身体、心理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相互之间更加了解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关键词:班级 凝聚力 活动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良好的班集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头等重要的实践据点、是学生的主要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水平, 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依靠什么?——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一个坚强班集体的重要标志,是班集体得以维系的灵魂,是班集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制约学生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的背景下,班级凝聚力从何而来?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班级凝聚力的内涵:
班级凝聚力,也称班级内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简言之,即指集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班级凝聚力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育人性质,它是在成员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现实力量,主要表现在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一个班级有无凝聚力以及凝聚力的大小和强弱,关系到班级团体能否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班级凝聚力越强,班级的整体性也越强,全班
越能团结一致地开展活动。如果班级缺乏凝聚力,班集体就会一盘散沙,学校工作班级工作将难以开展。由此,增强班级凝聚力,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积极性的需要,是更好地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是加强班级民主管理的需要,是搞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二、
目前大学生班级凝聚力现状
1、大学生扩招以及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给班级凝聚力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学生素质的参次不齐以及学生数量逐步增多致使班级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80后”,甚至是“9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因此,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从而使得大学班级缺少必要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地域差异的增大,认识差异的增大,矛盾也在不断增多。
2、归属心理与认同感的缺失,导致了班级凝聚力窘迫的现状
一是认同感。凝聚力强的群体内。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保持 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种认同感往往会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产生焦虑不安状态时,群体其 他成员对其影响更大。而在现在的高校中,班集体成员对班级中某些事情的认同感并不强烈,虽然很多时候嘴上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不同意,对这个班级就会很不满意,逐渐也就讨厌这个班级。二是归属感。每个群体成员在情绪上加入群体。作为群体的一员,具有“我们”和“我们的”这种情感。当群体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时,群体成员有共同感受,一部分成员会为其他成员的成功感 到 高兴和自豪。从感情上爱护自己所属的群体。但是在当前的很多班级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同学觉得班级的事是班委的事,与我无关,他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班集体,或者说还没有从这个班级找到归属感,因此很排斥这个班集体。
3、 现行学分制教育也给班级凝聚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分制条件下,课程、课时的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行政班为单位固定上课的方式,学生在课程的选择和教师的选择上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动向具有分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这种分散性与流动性给班级凝聚力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 战。首先,人员的分散性使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空间的依托。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上课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固定在某一个教室内,这就使得班级这个概念有了物质载体。一方面使班级的成员有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便利。然
而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所选课程或所选教师的不同,同班级的同学往往被分散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而每一个行政班级不再配备固定的教室,于是,班级失去了它原有的载体,开展各种班活动也就失去了空间上的依托。其次,人员的流动性使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时间保障。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的时间是一致的,所以他们的业余时间也是一致的。而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安排呈现交替状进行,同一班级内近乎每个时间段都有同学在上课,也都有同学在休息,甚至同一宿舍的同学作息时间也是不一致的。这样有同学之间的交流少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少了,慢慢地就会对这个班集体很冷淡,不想融入其中。
三、 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对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强烈要求。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希望能在这个群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生活下去。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其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群体,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好的群体中得到好的教育。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班级没有活动,同学抱怨,但是当真的开展活动的时候,参与的人员不多、积极性又不高,这正是班级凝聚力缺乏的表现。也正是班级成员不愿意看到的班级。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够一个好的凝聚力。
2、
班级凝聚力建设符合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归属感要”。
所谓“归属感需要”,是指人在生存生活中社交的需要,当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时,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爱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阻碍个体追求高层需要,甚至会因为受到挫折而倒退。具体到大学生的现状而言,很多高分学生抱着高期待值来到学校,结果难免有落差和失望,通过提高班级凝聚力,可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需要”,促进人际和谐以及学生的长期个人成长。
3、
提高班级凝聚力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其职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大学扩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了问题。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以及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等对大学生未来创业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团队精神”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的职业素质之一,被广大企业视为核心竞争力。
4、
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班集体凝聚力强而不是想一盘散沙则有利于学校的正常管理和运行。试想,一个班集体
的成员不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还怎么进行管理。
5、
浅谈以活动的形式来增强班级凝聚力。
(1)、在针对中南一些班级凝聚力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分析发现,影响班级凝聚力建设情况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中同学们的家庭情况
班级中同学的家庭情况可以从父母职业、个人基本生活费、个人兼职的几项情况中看出:在班级中,同学们的家庭情况综合表达假定用良、中、差三类来分类,属性为良的占据着10%左右,属性为中的占据这85%左右,属性为差的约5%。在分析中,我们得到属性为中群体的班级认知感较强,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热心班级事务。属性为良的班级认知感一般,而属性为差的班级认知感较弱。主要原因有从小接受观念、家庭负担影响等。
2:对班委干部和班主任的满意度
一个集体的建设始终得有主心骨,就班集体而言,主心骨就是班主任和班委干部。班级成员能否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和处理班级事物的公平公正,能否了解和信任班委干部的领导才能,以及班委干部的取得是否有合法性等都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班委干部的凝聚力、服务能力、大局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班级成员树立的一个标杆。在统计中,30%左右的同学对班委干部的工作满意,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比例约为40%,尤其是在班长这个职务上面,满意率更低。在大学,普遍现象是班委干部与大家相处的时间较班主任多,因此班委干部的重要性应该是很大的。
3:寝室小集体与班级大集体的关系
寝室应该说是大学生在班级层面以下活动更为频繁的一级单位。普遍来讲,寝室中本班人数较多,班委较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越多,则单位寝室对班级认知较强,反之亦然。此外,有一部分同学会因为寝室相处太好而忽略集体,小群体与大群体间发生矛盾。在调查中,有接近30%的寝室总体上与班级关系较为淡漠。
4:性格、爱好及性别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永远都是一个辩证的哲学关系,在班级凝聚力建设中,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合适的展现,就容易导致个性对共性的不满,很可能使个性对共性有所损害。在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