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1:08: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定位,影响着未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因此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重视。为能凭借已有的条件选到理想的、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到预期收益、自己的个性特质、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他人的意见建议等方面。由于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大学专业选择机制不同,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可能存在差异。考察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影响因素的异同并分析差异的原因,对于做好专业建设和专业宣传,或调整专业选择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期收益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倾向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科赫(Koch,1972)、采布拉和洛偑斯(Cebula & Lopes,1982)研究得出,学生在他们的教育选择中受到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影响。[1]伯杰(Berger,1988)指出,控制背景特征,一个人选择一个主修而放弃其他主修的可能性会随着一个主修在当前估价的将来收益流的增加而增加。[2]班伯格(Bamburger,1986)估计了一个专业选择模型,认为专业选择受两个因素影响:取得某一专业学位后的预期收益和成功取得某一专业学位的概率。[3]的确,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学校实施的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其较大的差别性使专业选择对劳动力职业生涯中的很多问题,如工资水平、职业定位、行业选择及流动收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重视。

在预期收益较难界定的条件下,学生们对它的关注更多反映在他们对工作机会或就业前景的考虑。查尔斯、玛莎和普莉西拉(Charles, Martha & Priscilla, 2003)对美国788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潜在的工作机会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较大,影响力在各因素中居第三位,平均值为3.88[4](影响程度按五等分计算,5表示最大影响,1表示没有影响,下同)。在我国,赵叶珠和钱兰英(1999)对139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51.2%的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前景,在各因素中居首位。[5]赵宏斌(2004)对全国30所大学5334名2002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分析得出,“易就业”成为选择专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选择概率达到53.0%。[6]采用与美国类似的研究方法,笔者于2007至2008年参与了一项对全国31个地区175所本专科院校共计47170名2007级大一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工作机会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很大,影响力在各因素中居第二位,平均值为3.16(影响程度按四等分计算,4表示最大影响,1表示最小影

响,下同),但与自己的兴趣的影响力(平均值为3.17)相差很小。[7]可见,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比美国大学生更为强调工作机会。究其原因,这既是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反映,又是我国广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以改变生存状态期待更高的结果。与美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化前期,接受高等教育还只是少数适龄青年的机会,对于广大来自工农阶层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期望通过上大学获得一份能够改变生存现状的工作。 二、个性特质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学界在探讨专业选择影响因素时,通常会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如兴趣、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某类职业的巨大动力。尽管专业选择不是职业选择,但“专业选择表明了教育的职能由通用(一般)性人力资本培训第一次进入到了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路径依赖导致初始专业选择形成的专业专用性投资积聚了基本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限定了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和流动方向。”[8]基于此,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来选择专业的,这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如果选到的专业与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兴趣不相符,势必制约着他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业的兴趣与成就。

在查尔斯、玛莎和普莉西拉(Charles, Martha & Priscilla, 2003)对美国788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兴趣是对主修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平均值为4.36,其次是生涯发展潜力(3.95)。[9]可见,在美国的这样项调查中,大学生的兴趣以及反映大学生个性与专业匹配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成为专业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力居第三者――潜在的工作机会(平均值3.88)相比,重要性尤其突出。同样,在莫尔丁(Mauldin,2000)、金(Kim,2002)、普里查德(Pritchard)等人(2004)的调查研究中,兴趣也是首要的影响因素。[10]然而在我国,赵叶珠和钱兰英(1999)、赵宏斌(2002)等人的调查显示,兴趣爱好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明显小于就业前景的影响;笔者对全国47170名2007级大一学生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兴趣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力在各因素中居第一位,平均值为3.17;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力在各因素中居第三位,平均值为3.09。[11]可见,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时也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个性因素,但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个性因素的重要性没有那么突出。这种差异,应该缘于两种文化环境和教育制度下对个性的尊重程度不同。比较而言,在崇尚自由、个性的美国文化环境和教育制度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更加自我。 三、家庭背景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

社会学界往往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如布迪厄和帕斯隆(Bourdieu & Passeron)研究指出:“社会出身方面的不利造成的后果既表现为对一些出身低下的儿童的纯粹淘汰,又表现为对免遭淘汰的人在选择专业方面的限制。”[12]布东(Boudon)提出了学生学业选择的理性行为模式,他指出:“一个年轻人决定选择某一学业导向,是根据花费/获利的原则,并整合一定的参数作出的。某种学业选择目前和未来的好处与不利(社会的,经济上的,心理上的)是什么,它有什么风险(学业失败,失业)?决策者处于社会之中,而社会背景强烈地改变着他们进行学业选择所依据的不同标准的价值。”[13]简言之,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即使是理性的,但这种选择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因素)限制的背景中完成的,受到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背景的制约。

然而在美国的实践中,戴维斯和古比(Davies & Guppy,1997)的调查研究得出,来自更高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并没有更多的途径进入有利领域;宋春燕和詹妮弗(Chunyan Song & Jennifer,2004)对美国9202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家庭资本虽然能够在大学入学上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力,但这些措施对大学主修的影响却不大,男性尤其如此。[14]可见,美国大学生选择主修受家庭背景的影响较小。然而在我国,方跃林(1990[15])、孟东方(1995[16])、钟宇平和陆根书(1999[17])、余小波(2002[18])、谢作栩和王伟宜(2005[19])、杨东平(2006[20])、蒋国河(2007[21])等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指经济条件、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所属社会阶层、家庭居住地等)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文化教育程度或社会阶层较高、家庭居住在城镇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那些与预期收益和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有密切联系的专业,或较少吃苦的专业;相反,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预期收益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有密切联系的专业,这类专业在录取中的风险相对较小,学费也相对较低。

家庭背景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影响上的这一差异,与不同的专业选择机制和大学生资助体系差距有关。美国大学的主修一般是在入学一段时间后选择,大学生远离父母,在大学期间又容易获得学业资助,且不存在录取风险,这使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主要是在入学前进行,由于不同的专业因为预期收益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录取风险,以及学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大学生资助体系还不完善等,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到家庭情况。作为专业选择的结果,对入学风险和个人预期收益的不同关注最终导致了各阶层子女在专业上的入学机会差

异。[22]这正如法国社会学者布东指出的那样,社会环境不仅仅是在统计上与某种学业选择相关的因素,它首先是“行动者在选择某一学业导向时努力权衡利弊和风险的一个参照点”[23]。 四、教育经历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

教育学界在研究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时,一般都会考虑到教育自身的基本规律问题,因此除了从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这个角度分析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外,还会重视教育内部的关系问题,他们习惯于从知识的分类及其内在联系出发,认为学科基础是专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毋庸置疑,不同专业的学习对学科知识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而学生也会因为学科基础的差异在就读相关专业上存在信心或兴趣上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学科基础往往会成为学生选择专业时考虑到的因素之一。

在美国,托马斯(Thomas,1984)、格里芬(Griffin,1990)、梅普尔和斯蒂吉(Maple & Stage,1991)等人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阶段学习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情况对大学的主修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24]卓士蒂、尼格和普拉特(Trusty,Ng & Plata,2000)以及宋春燕、詹妮弗(Chunyan Song & Jennifer,2004)的研究指出,学生在以前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后来的中等后学校入学以及学习领域的选择发生联系,获得更高的数学分数不仅更可能进入大学,而且趋向于选择具有更高收入潜力的大学主修。[25]辛普森(Simpson,2001)对2368名美国高中及以上阶段学生的纵向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高中修的数学课程越多,数学测验分数越高,学生主修技术类学位而不是健康、商业、公共服务或文科学位的可能性越大。学生在高中修的科学课程数量也影响大学的主修,除与健康相关的主修以外,学生在高中修的科学课程越多,就越可能主修技术类而不是商业、公共服务或文科类学位。[26]在上述查尔斯、玛莎和普莉西拉(Charles, Martha & Priscilla, 2003)等人的调查中,学科能力倾向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力居第四位,平均值为3.77[27],属于比较重要的水平。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笔者对47170名2007级大一学生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自己的学(术)科能力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力在各因素中也居第四位,平均值为3.00[28],根据四等分计算方法反推,也属于比较重要的水平,与美国的情况相当。 五、他人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学界研究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时,还往往考虑到他人包括父母、家人、师长、亲友等的影响和建议,考虑到学生在专业选择中存在的非自主行为或从众行为。毋庸置疑,

搜索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的文档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wco2h1ml1j03v4hzi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