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修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3:54: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身价值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他们在择业中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社会视为人才,但同时他们也希望被社会接受,承认其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因为专业、学习、家庭等诸多优势,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求职中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的评价偏高,产生自负的心理,当在社会中遭遇挫折之后容易极其沮丧。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较低,时常产生自卑心理,择业时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毕业生时常处于这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择业时往往目标和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不足,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方面显得不足。

3.2.6 寻求心理平衡与攀比心理的矛盾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衡量事物、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互相攀比,他们在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常常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能力、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比别人差,尤其是学习好的一些毕业生更是如此、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没面子,会被人瞧不起,为求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目标定位过高,其结果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在择业中处处碰壁,陷入苦恼之中。

3.2.7 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在择业中只要是专业不对口就认为不适合自己,但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完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多,于是就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其实,本科教育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教育,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教育,是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因此,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高校对新入学的学生不设专业,这些做法都是在淡化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国内许多大公司更是对专业看得很淡。

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8 人生价值同艰苦创业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思想、有知识的人,他们在择业中都愿意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家庭为社会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到被需要的岗位上去发挥自身的特长。因为这些地方更能适合毕业生的发展,更能使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所在。但这些地方也多是偏远,待遇较差地地方,生活的条件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要求毕业生要有艰苦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要有不怕辛苦,排除万难,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魄力和胆识。然而现在的毕业生多是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的地方,不愿深入基层。他们希望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一帆风顺;全心全意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他们想一举成名,一跳而就。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同自身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紧紧联系的。 3.2.9 选择就业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由于择业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高校中考研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这说明了学历在择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好单位也要求高层次人才,因而,不考研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择业与继续求学难以两全其美。求学的话,用人单位往往不会继续聘用这些学生,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工作的机会,求学又要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很多,也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使毕业生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如果这两方面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既耽误了考研又延误了找工作。

3.3 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偏差

案例一: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

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①

案例二: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②

案例三:武汉某大学有一位大学生,去年刚毕业就遇上了金球金融危机,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加上本身条件不是很好,家中的经济又一直很拮据,对工作的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家人也跟着着急,最后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肯德基招聘前台员工,在家人的劝说下抱着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去应聘了,初试通过,过了几天,又通知其去复试,OK的话就马上体检。这个时候,该女生反而不去了,问其原因,答曰,听公司老员工讲,每个新员工(尤其是前台员工)都要经历一个扫厕所的岗位。她的同班同学有不少找到工作的都是较体面的工作,而她呢,堂堂一个大学生,毕业了找的工作却是扫厕所,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家人和同学都劝她说那也是一个机会,况且扫厕所也是一个过渡,但她就是不去,没办法,只好放弃。直到现在,毕业快一年了,仍窝在家里。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其间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冲动与喜悦,大有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一展手的抱负;另一方面,也不乏担忧焦虑、一意孤行沉溺于虚无的幻想中。一旦在求职中受挫, 心理发展就会不平衡,不稳定,加之学校就业指导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的大学生通常在就业上表现出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这其实是

http://lw.china-b.com/jyys/20090214/113979_1.html

http://www.sxldbzt.gov.cn/news/alfx/2007/114/0714143426J1IFEDBKB42F46ADBD0J.html

http://ba.hc360.com/HcTieBa/tbFinal_55334_1855.html

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大学生就业上的得不偿失,顾此失彼,从以下具体的表现可窥见一斑:

表现一: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纷纷提前。学校虽有许多明文规定,但屡禁不止,许多学生一进入毕业年级为寻求工作而无心学习,由此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表现二:许多学生如赶场一般穿梭于各地各种招聘会,印制许多制作精美的推荐表,准备昂贵的派头,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有的学生甚至说“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

表现三:面对就业,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天女散花般“漫天撒网”,或面对机会“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

诸如此类现象直接反映大学生追求的是“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和“工作名声好一点,牌子要响一点,管理松一点”。说穿一点,常常是势利眼,大多数注重的是眼前利益,这是一种可怕的“错位”,这样一些“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大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磨练意志,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更不能深入的解剖自己、认识自己。,也就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 3.3.2 见异思迁

市场经济的热火朝天,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在校时不好好学习过硬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却整天迷恋“网吧”,谈情说爱,炒股票,去打工,搞创业等五花八门,偏离了应有轨道。等到就业时就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大千世界无所适从,按人之常情大学毕业找一个“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无可厚非,然而许多毕业生面对招聘会上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去。有的同学盲目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拣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牢骚满腹,情绪低落,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如此等等造成的后果是“签约”就“违约”,不仅败坏了名声,而且直接损害了就业市场。

28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修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1wx65xazz3pebe0ilcu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