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D.有误,“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所以“布衣”为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指未做官的读书人。句中“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 5【答案】C
【解析】C.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句末引号应放入引号内。
【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句子隐含信息排列语序的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话从前两句可以看出,讲的是“读”的作用。读山水小品,应对应“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以此类推,不难判断所填内容是②④③①。 7.古诗文默写。
7.【答案】(1)天涯若比邻(2)会挽雕弓如满月(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4)
2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本题注意“天涯”“挽”“谏”“凌”的写法。 8.【答案】(1)如“回归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戏曲”。
(2)示例:①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对化统戏曲有所了解,而且让孩子们从中提升人文素养。 ②将“营造”改为“培养”。
(3)示例:如推荐京剧,理由: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特点。
【解析】本题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第(1)题考查的是对对偶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在了解对偶修解手法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戏曲进校园”这一主题进行宣传语的拟写。同时要满足宣传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要求。如,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书香校园。让戏剧进入我校园,让戏剧融入我们的生活。 第(2)题考查的是病句的修改,第①题中“不仅让孩子们从中提升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让孩子们对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这句话不合逻辑,应该先“了解戏曲”,然后“提升人文素养”。第②题,“营造”与“情怀”搭配不当,应改为能与“情怀”搭配的“培养”。
第(3)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情况,推荐戏曲种类要准确,推荐理由语言组织要精炼,务必在30字以内。 9.综合性学习
22
(3).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你补全所缺的环节。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吧 环节三: 环节四:小组辩论会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 环节六: 讲用手机的故事 演手机入校园的情景剧 班主任总结 二.阅读
【答案】10.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11.“惶恐滩”和“零丁洋”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语义,对仗工整,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渲染出作者抗元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解析】10.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国家沦陷动荡、人生漂泊无依的景象描绘出来。如:国家灭亡了就像这空中飘着的柳絮,想着自己的生世正如河中的浮萍被雨打的飘浮不定。11.赏析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
23
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惶恐滩”和“零丁洋”一语双关。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让他的心备受煎熬。慨叹自己当前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表达了作者的孤苦无依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6.经历,经过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慰问,问候给……看 7.C
8.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9.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
象设喻说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
(三)文学作品阅读
母亲带来一包苦苣菜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