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中小小学生当中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社会压力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日趋严重。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稚嫩 心理 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成人生活压力的膨胀也逐渐影响了儿童的心灵。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承受能力也远不及成人。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章正是一个信号,证明了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
关注一下媒体,我们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例如中小学生因考试压力太大而自杀,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轻生悲剧,抑或是同伴之间的矛盾导致暴力事件??中小小学生当中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社会压力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日趋严重。由此我们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悲剧还将更多地上演。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时期是学生走进学校集体生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终生。。小学生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会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
从我个人教学经验看来,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有入学适应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环境全都是陌生的。此外,学习的压力、校纪校规的约束等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心理发展迅速或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学生,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
其次,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在小学阶段,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要么在课堂上东张西望,要么在下面偷偷看动
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甚至有人干脆逃学、旷课。
第三,问题行为。主要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发展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儿童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上述诸因素中的某一因素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组合、交叉所造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一种因素还有可能引出多种问题行为。对于这些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开展心理辅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且为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等性格特征,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心理辅导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发展科学文化素质
在班级当中经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纪律散漫,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果仔细分析这一小部分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则要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陈小升同学就是一个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上课
精神涣散,无论老师怎么提醒他,他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主动性一直比较差。而且每次老师一批评,他就表现异常激动,抓紧了拳头,发出低吼声,有时甚至会有暴力行为。后来,我跟他的父母沟通,发现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爸妈非常宠他,每次他犯错误只要发脾气就可以逃避责任。所以导致他每次都以“发脾气”作为自己的武器。包括在学校,一旦遇上他不愿意的任务,就完全不愿意动手做。但是,我发现他是一个特别爱做值日的学生,每次值日都会很早到校,完成自己的任务。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和他谈心,并且分析他为什么会发脾气。后来,我提醒他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去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且事后要反思发脾气的坏处。一个学期以来的心理辅导,他终于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学习上也特别用功,成绩也迅速提升。
四、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代社会的科技文明、社会生产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
比如,我班学生秦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积极向上,学习主动的学生。但是,放了一个寒假之后,他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注意力涣散,书写非常潦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于是,我将观察到的情况与他的家长反映。通过沟通,我得知秦逸在寒假期间每天都在玩电脑游戏,即使是家长禁止还经常跑去其他同学家里去玩。可见,他已经被网络游戏的刺激所吸引,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课间的时候与他谈心,大家互相交流课余时间都可以进行哪些活动。我还鼓励他课间多参与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游戏,让他不要过分沉迷于游戏当中。最后,加上与家长的配合,他终于摈除恶习,变回原本那个健康快乐的小男孩了。
五、心理健康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心理辅导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品德素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个体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品德素质的发展基础。
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时,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好的品德往往建立在正常的心理素质上。如果个人心理出现不平衡状态,则最容易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包括个体的心理品质。例如自信心、上进心、耐心和毅力等,都
是个人成就和幸福生活的主观条件。而这些心理品质,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另外,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例如关心集体、利他和责任心等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品质都可以通过小学阶段进行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优秀的心理品质,怎么谈得上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呢?
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品德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思
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前提,在健康的心理品质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
总之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 对待这项教育工作,自觉树立"国家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高尚职业道德和思想境界,为培养好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人才。也只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感觉到自己还真行,他会事事、处处、时时充满自信,一个人有了一份自信,他就能从容应付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就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和困难。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心理学》及一些教育教学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