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上海市各区2020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docx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5:37: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文档来源 :从网 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 . 迎下 支持 .

上海市各区 2017 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宝山、 宁、金山区

( 三) 下面的 歌,完成第

13-15 。( 8 分)

春日独酌

唐 李白

扇淑 ① 气,水木荣春 。 白日照 草,落花散且 。 孤云 空山,众 各已 。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此石上月, 醉歌芳菲。

【注】 ①淑: 美好。 ②陶渊明 《咏 士》:“万族各有托, 孤云独无依。 ??知音 不存,

已矣何所悲。 ”

13. 下列关于李白 歌 格的 法, 的一 是( A. 清新俊逸

B.

)( 1 分)

C.

浪漫奔放

D.

天然去雕

14. 本 析 的一 是(

)(3 分)

A. 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 合,重在托物言志。 B. “扇”写 吹拂的 , “荣”表 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 ,使色彩更 明,画面更富有 。 D. 尾两句点 “独酌” ,又呈 了主人公的 作和神 。

15. 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 画 句与注 《咏 士》的异同。 13.B 14.

( 4 分)

A“比” , 是“ ” ;“重在托物言志” ,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 示例:( 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 比; ( 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 、“众 ”( “彼物”)与自己 比,陶渊明用 括的物 与比 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 比(李白用具

体意象作“彼物” ,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 自己而用“ ”作彼物) 依;( 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 的 感,陶渊明更表达了 清 (高 )的 守。

。(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

( 1 点 1 分。

写法和情感各 青浦区

2 分。“同”

2 分、“异” 2 分)

( 三) 下面的 歌,完成第 13-15 。( 8 分)

春日独酌

文档来源 :从网 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 . 迎下 支持 .

唐 李白

扇淑 气,水木荣春 。

白日照 草,落花散且 。 孤云 空山,众 各已 。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此石上月, 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 士》 矣何所悲。”

13. 下列关于李白 歌 格的 法, 的一 是()( 1 分)

A. 清新俊逸

B.

C.

浪漫奔放

D.

天然去雕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 不存,已

14. 本 析 的一 是() ( 3 分)

A. 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 合,重在托物言志。 B. “扇”写 吹拂的 , “荣”表 万物盎然的生机。 C. “白日”两句用 ,使色彩更 明,画面更富有 。 D. 尾两句点 “独酌” ,又呈 了主人公的 作和神 。 15. 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 画 句与注 《咏 士》的异同。

(4 分)

13. (1 分)B

14. (3 分)A

15. ( 4 分)答案示例:( 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 比; ( 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 ,“众

”跟(与己相 的) “彼物” 与自己 比, 陶渊明用 括的物 与比 自己的具体意象 “孤云”作 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 ,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 自己而用“ ”作彼物) 。

(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 ( 4)李白更多理想破 的 感,陶渊明更表达了 清 (高 )的 守。

分 : 1 点 1 分。写法和情感各

2 分。“同” 2 分“异” 2 分。

崇明区

( 三) 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 — 15 。( 8 分)

【双 】雁儿落 得 令·自适

黄花开数 ,翠竹栽些个。 桑事上熟,名利 中捋①。 禾黍小庄科, 落棱 。五 清 地,一枚安 。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注释】①捋:能力低

.

) U分)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双调】确定了本曲音乐部份的曲调模式。

B. “雁儿落过得胜令”限定本曲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C. “自适”表明了本曲主旨。

D. 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

14.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曲用语不避通俗的口语,体现了元曲雅俗结合的特点。

B. 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

C. “枚”字作量词,用法新颖别致,形象地写出屋舍之小。

D. 曲中含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显出潇洒自适。

15. 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4 分)

13.D 14.B

15. 评分说明:观点 1 分;分析 3 分。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示例 1: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

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

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 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

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

适”之意。

参考示例 2: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

为主, 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 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

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

对如今生

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 同时, 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

活的眷恋。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

“五亩清闲地”而不受

影响。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16 题。( 8 分)

旅寓洛南村舍

郑舍(唐)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是“

”一词。( 1 分)

)。( 3 分)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建的身姿。

B .颔联“妨” “见”二字,体现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C .颈联“窥” “认”二字,以静衬动,使得原来平和的画面增添了几许热闹。

D .诗人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

16. 全诗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加以分析。( 4 分)

14. 秋千( 1 分)

15. C (3分)

16. ( 4 分)诗人以“旅人”的视角写眼中所见,先从时令、季节入笔,描绘出所见清明景 象,整个画面疏朗和谐,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后文的“自适”照应。

“幽栖”一句

呼应“寓”字,展现“旅人”心中所想,既表现出他身处此境的闲适、恬淡,又以“虽”字

转折,表达对京华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旅寓者的淡淡哀愁。

“旅寓”一词画龙点睛,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 8 分)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

以为宝。

[ 注 ] ①回车驾言迈:转过车头,驱车远行。②荣名:美好的名声。

13.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 1 分)

14.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A. 本诗开头“悠悠” “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 “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 “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 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5. 结合作品内容评价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 ( 4 分)

13. 古体 (1 分) 14.B(3 分)

15.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 和价值。 (4 分) 黄浦区

( 三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生命虽然会终结,

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

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

13— 15 题。( 8 分)

咏怀

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 ,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注】①阮籍 : 三国时魏国人, “建安文学”重要作家阮瑀的儿子。②乌号:良弓名。

13. 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

A. 建安七子

B. 邺中七子 C. 竹林七贤

D.

正始七贤

14.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文基调。

B. “驱车”,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进情节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15.清人方树东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 4 分)

13、( 1 分) C

上海市各区2020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docx.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29p32cuzw0daes3y3831emx02sb1m00vr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