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谈《渔舟唱晚》中的儒道之美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9:39: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谈《渔舟唱晚》中的儒道之美

马秋阳

水乡的渔舟,江南的傍晚。柔美的水波,温情的彩霞。每每谈到那柔情的江南水乡,总让人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的画面:“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些实实在在的美景浮现脑海,令人惊叹,令人向往。

说起那些柔美的画面,《滕王阁序》用文字记录下那些实在的美。而音乐作品《渔舟唱晚》则是用那些美好的音调展现一份愉悦,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那些飘渺虚幻的美景荡漾心弦,令人陶醉,令人回味。

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乐曲开始。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仿佛描绘着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跳跃而欢快的乐调响起,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仿佛渔夫看着两岸的农家正炊烟缕缕。当琴声开始随节奏的加快而加强,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犹如渔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水中游动的鱼儿嬉戏,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后,唱晚过后,夕阳西下,一切恢复平静。若有若无的音乐,好似远处传来的一阵阵若隐若现的渔歌,将人们带入到一片心灵的净土之中。稍有跳动感的节奏,好像是微微的波浪在不断摇晃着小船。几处花音虽然不多,但是却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置身于渔船之上。上滑音和下滑音的结合运用,如同一艘渔船摇摆而来,船头的渔夫甚至都清晰可见。眼前所见,心头所感,《渔舟唱晚》便是这朴素自然的渔民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活的是那样简单,但又是那样充实。正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视“和为五音之本”。我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以“和”为美,此所谓儒家教化思想的深刻体现。传统音乐“和”的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当然也有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而《渔舟唱晚》那让人充满了对山水、渔樵的无尽想象的琴声,正典型的彰显了人与自然之“和”。

《渔舟唱晚》对“和”的诠释使音乐有了情感的愉悦。而其更大的魅力,则在于乐曲中“虚”的展现。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含蓄美,视虚实结合、阴阳相辅、意象共存为最高艺术境界,这种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产物。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淡兮其无味”,他说:“明道若味,进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种见解发展了《乐记》的“音有心生”的观点,注重用心体会自然、人生、社会,强调心的作用,这种重视内心的感悟的审美取向不仅影响额传统音乐美学,也极大的促进了“欣赏即是再创作”的观念,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正是这种空间,当《渔舟唱晚》回响耳边,人们总能有自己不同的想象画面。不同的人对于《渔舟唱晚》的理解不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渔舟唱晚》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琴声响起,我看到的便是这样的画面: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海岸长长,海域宽广,水边的渔民日出驾舟出航,日暮满载而归。红红的太阳由东向西跨越了整个天际,渐渐向西边的水平面靠拢,人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它带来欣慰,舒心的微笑使它的脸变得通红。它亲切而温和地注视着水面、注视着岸边。飞出的余辉映红了西边的天际,辽阔无边的水面明镜似地映照出天空的红霞。水天一色,通红光艳,万顷碧波,波光闪烁。看啊,一群水鸟在红色的水天之间

飞舞、盘旋,阵阵呼叫响彻着整个海域、天际 ?? 出航的渔民看见太阳微笑发出的霞光,驾着满载的渔船返航了。晚风欢送着归航的渔船,一个劲儿地鼓起渔船上张起的船帆。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波浪一起一伏地驮着渔船向岸边归去。看,宽阔的水面上数不清的渔船错落有致,它们随着起伏的波浪一上一下,悠然飘动。船上的渔夫沐浴着傍晚迷人的晚霞,看着自己仓里满满的鱼儿,心里充满豪情,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欢快的渔歌,嘹亮的歌声震荡天际,响彻水域??

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期待的目光从他们的眼中流出?? 看,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水鸟矫健的身影??哦,不是,是船帆,一点、二点、三点??数不清的点点飞进岸边人们的视线。岸边的人们沸腾了。海鸟飞快的向渔船飞去,欢快的叫声震荡着船上、岸上人们的心鼓。落日迎来了出航的渔船,欣慰地将自己半个脸沉入水下,双眼露在外面,观看、分享着人们的欢乐?? 渔船近了,看那船帆鼓着风神气勃勃地向岸边挺进,欢快的水鸟在众多的船帆之间上下飞舞?? 落日眯缝着双眼恋恋不舍地、微笑着沉入了水下,金色的余辉仍然留在人间,那是明天、明年希望的光辉??

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合着船上的渔民唱起了丰收渔歌??

这情、这景、这声、这色,烘托出渔舟唱晚的欢乐气氛??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虽然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标题,但是却没有非常具体的内容或情节。与《滕王阁序》严谨的结构和明确的故事情节相比,它更像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浓淡之间,在朦胧中显现出意境。给予听众足够的空间进行个人化的诠释。欣赏音乐是一个演奏者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欣赏乐曲、理解乐曲或者诠释乐曲时基于主观思维的高级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它不会像客观事物那样有极为严格和明确的规律可循。这些不同的理解正是音乐的精髓所在。

如果说《滕王阁序》给人以景之美,《渔舟唱晚》则给人以韵之美。“气韵就好比是人的精神状态:或高雅文静、或憨厚朴实、或妩媚动人、或威武豪迈、或自然随和、或大智若愚。气,情感而已,或进一步,韵,美的情感而已。” “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是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审美取向。正如陆时雍在《琴学丛书》中所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自然的滑音,潺潺的余音,这些飘逸的音律使人回味无穷。《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一曲过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此曲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抒情,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似破水飞舟,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图画。乐曲的高潮过后,更是别有洞天,晚霞映照着万顷碧波,天水相连,波光粼粼,老渔翁满载而归,晚霞把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照得通红通红??含蓄轻柔的结尾,给人悠长深远的韵味。

《渔舟唱晚》,奏出和之美、意之美、韵之美??

参考文献:

李美燕《徐谼<溪山琴况>中的儒道佛思想》 叶郎《说意境》

孙志鸿.《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原则及思维特点》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一点感触及建议

王老师:

你好。

我是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名学生。上学期感觉到上你的课很愉快。在那个我平时不常去的艺教中心,每周都能去感受您给我们音乐的洗礼,觉得很开心。(虽然很抱歉的说我有两次课缺席了。)在这个课程中,我或许没有很深入的了解音乐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似乎都只触及了皮毛,不过我发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更深了!记得你曾经对我们说,让我们做个仔细观察的人,去发现春天的叶子什么时候变绿的。听您这样说,我突然醒悟,平时总是匆匆而行,却忘记一路还有美丽的风景。记得你告诉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我变回想起高中时候曾经一个人从湖边慢慢走回家的情形,当时我还写了篇博客叫《一个人的好天气》,呵呵,只是自从踏上自行车,已经好久没有过那样的心境了。记得当时说道各地区的民歌、乐曲有其不同的风格时,你让同学们起来说自己的家乡话,我起来给大家讲了几句贵州话,然后您便用钢琴弹唱了一段小曲儿,突然觉得原来方言也这么美。总之呢,我感觉上您的课,也许我并没有对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深入研究,但是最大的收获就是觉得生活变得好美,我觉得这真的好重要,也很庆幸自己能有如此的收获。

在写我的期末论文的时候,突然有一点点小小感触,也有了一点小灵感。我发现老师您在给我们讲意境、讲气韵、讲美学时,用诗歌、画作等结合一同讲解,能对这些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但我觉得有点小小的遗憾就是,每次您给我们用音乐举例子时总是用一小段便结束了,有时候发现缺少了一点整体的认知感。写期末论文时我发现其实一首优秀曲子可以同时包含各种美的因素,我在想您以后讲解的时候是否可以用一次课专门对某一首曲子进行一次完整的分析呢?这样也许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对音乐的赏析有所把握,提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哈哈,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小想法,具体是否适用还得老师您多费心思啦!

最后想问一句,王老师,您什么时候也开点有关西方音乐的课呢?还真是喜欢听您谈钢琴呢,我想您要是开了那样的课按照西方音乐的特质肯定更能讲解得激情澎湃吧!我很期待哦!

祝您下学期工作愉快!

马秋阳 2010年6月20日

搜索更多关于: 谈《渔舟唱晚》中的儒道之美 的文档
谈《渔舟唱晚》中的儒道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2acv7lyg11klhk34qr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