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106J,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和裂谷地震带及转换断层地震带上。
近震是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是震中距大于1000km。
在全新地质时期(一万年)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的断层定位全新活动断裂;对其中近500年来发生过不小于5级地震或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不小于5级地震的断裂,称为发震断裂。
活断层标志:
1、错断晚更新世(Q3)以来地层 2、断裂带由未胶结的松散的破碎物质组成
3、伴随有强烈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震过程中沿断裂带常出现地震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4、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一侧为断陷区,一侧为隆起区。 5、走滑型的活断层,使一些列河流,沟谷向一个方向同步移错。山脊,山谷,阶地和洪积扇等的错开。
6、活动断裂在地貌上若为深切的直线形河谷,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阶地发生错位,同一阶地的高程在断层两侧明显不同。
7、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场常呈线形密集分布。 8、活动断裂带常有串珠状泉水,沼泽,湖泊,火山,残丘,洼地,呈定向断续
线状分布的盐碱地,芦苇地,跌水,植被,但应与其他标识一起判别。 9、根据地下水微量元素的异常,探测活断层,如氡,氦,硼,溴等。 10、沿断层带具有重力和磁力异常。 11、历史上有关地震和地表错断的记录。 12、活断层错断古建筑,古陵墓,古城堡等。 13、活断层的微震测量和地形变识别标识。
物力风化作用主要是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可熔盐结晶胀裂,岩石释重,植物根劈等。风化深度一般不超过10~30米,最厚60米。
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等。化学风化深度一般为30~50米,最厚可达100米。
球状风化就是经风化作用后,岩石表面变成球形或椭球形的现象。
残积物(Qel):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未经搬运的松散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其物质主要组成为物力风化形成的碎屑物,化学风化形成的难溶物和生物风化形成的土壤。残疾物的特点是:残积物中的碎屑物质大小不均,棱角明显,无分选,无层理;在成分上与基岩有密切联系,由表往里逐渐过渡到基岩,风化程度上部深下部浅,质地不均匀,空隙发育,结构疏松,强度和稳定性较差。 残积物不连续地覆盖在地壳基岩上形成的一层薄的外壳,称为风化壳。一个发育完全的风化壳一般从上到下一次为:土壤层,粘土矿物为主的残积层,角砾状碎屑残积物(半风化岩石)和基岩。
海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海水运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海水运动:海浪,潮汐,洋流,浊流。 海浪对于滨岸起作用,潮流对外滨带海区。 海浪是海水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 风的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
吹蚀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干燥的粉砂级和粘土级碎屑。 风的搬运作用:悬移,跃移,蠕移。 风的沉积作用:风成沙和风成黄土。
滑坡体:脱离斜坡体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周围没有滑动部分的分界线。
滑动带(面):滑坡体向下滑动的界面。有些滑坡体没有明显的滑动面,而是形成软塑状的岩、土体,厚度数厘米至数米,叫滑动带。 滑坡床:滑动面以下稳定不动的岩土体。 滑坡壁:滑坡体后部与母体断开处形成的陡壁。
滑坡台阶(地):由于多次滑坡或各段滑坡体滑动速度的差异,滑坡体上形成阶梯状的台地。
滑坡舌: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向前伸出的部分叫滑坡舌。 滑坡鼓丘:滑坡舌的隆起部分叫滑坡鼓丘。 滑坡裂隙:鼓张裂隙和张拉裂隙。 滑动面(带)是滑坡形成的关键要素。
滑坡的发育过程及规律: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压密稳定阶段。 崩塌多发生在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米,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峭斜坡上。 崩塌: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峭的边坡,若构造节理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岩溶的形成条件:具有可溶的岩石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可溶岩具有透水性,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循环交替的水流。
岩溶的发育具有垂直分带性:垂直岩溶发育带,水平和垂直岩溶交替发育带,水平岩溶发育带,深部岩溶发育带。
压性断裂本身阻水,因而岩溶不发育,但其上盘往往岩体破碎,故岩溶发育;张拉断层,其断裂带裂隙多而呈张开状态,故张拉断层带岩溶十分发育。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表塌陷,地基滑动,地基承载力不足。 泥石流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雨、冰雪融水、高山湖泊、水库溃决等。 泥石流危害方式主要有:冲刷、冲击、磨蚀和淤埋。 土洞的成因机制:潜蚀机制,真空吸蚀机制,气爆机制。
土洞产生条件:含沙量较高的土体,尤其是沙类土因临界水力梯度较小,容易产生土洞和地面塌陷;亲水性强抗水性差的粘性土地段也可形成土洞。碳酸岩盐浅部开口岩溶的发育,是地面塌陷产生的基础。在地下水径流集中而强烈的主径流带,一般是主径流和地面塌陷产生的敏感区。岩溶地区河谷地带的低阶地处,河床两侧易产生地面塌陷。
产生塌陷的地段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小,一般情况是厚度小于10m者塌陷严重,10~30m者塌陷数量较少,厚度大于30m者塌陷可能性则很小。
沙丘的移动:沙丘的移动速度与风向频率及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与其本身高度成反比,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间距成正比,含水量小的与裸露的沙丘移动较快,地面平坦地区,沙丘移动较快。
达西定律假定:对同一个过水断面,假想水流的流量等于通过该断面的真实水流的流量;作用于任意面积上的假想水流的压力等于真实的水流压力;假想水流在任意体积内所受的阻力和真实水流所受的阻力是相同的。
层流运动: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作有序、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运动:水的质点作无序、互相混杂的流动。
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
非稳定流:运动要素随时间改变。
强结合水又叫吸着水。弱结合水又叫薄膜水。
强结合水可以抗剪切,但是不能传递静水压力,-78°时仍不结冰。 粘性土和粘性土岩石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质都与薄膜水有关。
容水度是指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即岩土空隙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持水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体空隙中所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给水性是指饱和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一定水量的性能,排出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用排水度表示。
透水性是指岩土体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用渗透系数表示。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按含水层的空隙性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当打穿顶板时,所见水位称初见水位,若地下水位上升到含水层顶板以上某一高度稳定不变时的水位称承压水位,若承压水高出地表,水便溢出或喷出,称其为自流水。承压水位与隔水顶板之间的距离称为水头。
最容易形成承压水的构造是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向斜储水构造称为承压盆地, 单斜储水构造又称为承压斜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