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而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为学生喜闻乐见,能促使学生情趣昂然、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充分体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即在活动课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并且在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干,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创造精神的需求。例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争当分配员,把80个苹果分给一(1)班、一(2)班够不够?学习了人民币争当售货员,10元钱最多能买几样文具?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争当设计员,自己选择设计、制作微波炉、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罩所需要的材料;学习了利息之后,争当小参谋,钱怎样存最合算?学习了百分率之后,争当统计员,了解家中各项日常开支,求出各种支出的百分率,提出开支调整意见??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即在数学活动课开展的过程中,从活动的组织与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与结束,教师都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要着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个个动手、动口、动脑,同时注重学生自我组织、互相启发、多向交流、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学生的“自主性”越强,对教师的“导向性”要求越高,二者必须和谐发展。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活动课作为一种课,当然要面积全体、人人参加。但是由于同班级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活动课也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在活动要求、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方法上都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另外,由于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各校的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工作基础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上好活动课。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灵活多样”、“灵活多变”、“机动灵活”,并且要注意在开放的状态中上好活动课。“灵活性”是实现趣味性、创造性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条件,开放性是促使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数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保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开放性”是有序性的前提,数学活动课只有成为开放的系统,其质量才能沿着由低级而高级的有序阶梯,拾级而上,逐步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我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27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270”。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错”,并都说出
了自己的见解。有一个学生说:“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学是错的”。另一个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有一位学生说:“在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判断也是对的”。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培养。 三、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与实教原则,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游戏竞赛。例如漫游数学宫、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等游戏;数学抢答比赛、接力赛、征题赛、对抗赛等竞赛活动都是。
2、动手操作。例如指导学生制作学具、游戏材料、拼摆图形、模型等,让学生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既动手,又动脑,既巩固和运用知识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实践应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做小营业员等,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知识、能力“双丰收”。
4、讲述故事。例如结合数学史,讲刘徽与割圆术的故事,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结合数学家的介绍,讲华罗庚从小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故事,讲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的故事,这些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的思想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智力活动。例如“看算法,找规律”活动,速算与巧算活动,一题多解、多变活动、数图形、变图形活动等,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增长学生的智慧都大有补益。
四、上好数学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活动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要上好数学活动课除应贯彻前述几方面的精神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数学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是明显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三:(1)从课程的任务讲,活动课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学科课则主要是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主要是间接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打好基础;(2)从课的进行上讲,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科课虽然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自主性、创造性的程度不如活动课高且课的组织形式仅限于课堂教学;(3)在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方面,活动课比学科课的要求要高一些。总之,数学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课是两类明显不同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绝不能上成学科的“换址课”。
2、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也是不同的,主要的区别是:(1)在教育目标上,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和发燕尾服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课外活动则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2)在组织工作上,活动课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学习,而课外活动则根据个人自愿或通过选拔参加;
(3)在内容上,活动课以综合性学习与应用为主,而课外活动则以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技巧或某门学科知识为主。因此,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不能置换,也不能因为设立了活动课而取消课外活动。
3、活动课要有计划、有领导、有成效地进行,关键的问题在于领导和教师要明确上好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增强上好活动课的意识,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按年级订好数学活动课的计划,做好数学活动课的各种物质准备,同时还要通过协作,有计划地进行活动课的教材建设,加强活动课的教学研究,从而保证活动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理论学习资料十三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及其教师角色的定位
日前,教育界正处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其中数学活动课也在各校蓬勃开展。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活动课质量呢?
首先,应该弄清楚数学活动课是什么样的课。笔者认为,这类课,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其次,我们要把握好数学活动课“活动”这一特征,展开内容、形式新鲜,方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高年级的学生在学完了数的整除,掌握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后,数学活动课作如下安排设计。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只别致的头饰,头饰上各有一个自然数,且在100以内不等,每组准备扑克牌两副。
活动形式:打破常规坐法,每七八个人围起来展开小组活动,每组有一名学习组长。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两大层次,即复习巩固和发展提高。
第一层次:复习巩固。首先由部分学生登台表演,他们分别代表1-9的自然数,用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来表演质数和合数,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2、9三个易混者,像好贼似的被逮住,没能蒙混过关,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为了更快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师生共同归纳出两个数之间存在着3种关系,即互质关系、整除关系、一般关系。接着,教师组织安排全员活动。教师指导:小组活动先由组长带头,站着说,我是质数3(假设),同我是互质关系(或整除关系)的数请起立。每个人都动脑筋,作出起立、坐着中的一种决定,谁反应快,谁就是聪明的好孩子。现在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