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尽管荒诞,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中华民族成了龙的传人。 D.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抢。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作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瓷声瓷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养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养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
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没再开口,我忽然想起近些年来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那些疾病中有的是不是因为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但愿不是,但愿我们的祖先也得过那些病,只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没有发现它们。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疏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豌豆怀有特别的喜爱之情主要是因为豌豆带给作者很多童年乐趣,另外,奶奶讲的关于豌豆的神话很好听也是原因之一。
B.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也通过对比描写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C.文中有两处对母亲的语言的描写,母亲的话非常朴实,显示了她的生活阅历,引发“我”的思考,为升华主旨埋下了伏笔。
D.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豌豆花,其中描写豌豆花的美丽芬芳以及孩子们见到豌豆花的激动心情属正面描写。
2)对文章中划线的疑问句,你觉得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并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作用。
3.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位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远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
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如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用新体验与知识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能使其重获生机。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应当表现广大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B.文化创造要在传统的代化化的基础上,突破思想阈限,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利学意识与想象力。 D.中国文化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
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
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B.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C.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D.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十五岁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从祖兄弟或从父兄弟的儿子称为从子(但不是兄子、弟子)。在唐代,从子也有指代侄子的。 C.名士指名望高但又未出仕的人,旧也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后泛指知名人士。 D.汉武帝元狩二年时开始设置骠骑将军,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后来各代沿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长大成才。他幼时并没有显出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曾经与一众文人雅士聚集在山阴县的兰亭,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他的书法被世人看重,曾经在门生家写字,后来那些字被无意中刮去了,门生懊悔了好几天。
D.王羲之为人率性。王述在会稽任职时,逢母丧,王羲之因与王述不合,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
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