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及影像解剖 影像解剖 1.胸部最基本的扫描平面为: A. 矢状位 B. 冠状位 C. 横轴位 D. 斜冠状位 E. 斜矢状位
2、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 mm为淋巴结肿大
A.5 B.10 C.15 D.20 E.25 3.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是: A、横径等于或大于1cm B、横径大于0.5cm C、长径大于1cm D、长径大于0.5cm E、长径等于1cm 注解: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横径大于10mm。
4、矢状位胸腺垂直径最大约为: A. 1cm~2cm B. 3cm~4cm C. 5cm~7cm D. 8cm~9cm E.以上均不是 5.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分界解剖结构是
A.口咽部 B.喉咽部 C.甲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气管隆突 6.构成右下肺门外缘的主要解剖结构是
A.右下肺动脉及肺静脉 B.右下肺动脉及支气管 C.右下肺动脉、支气管和肺静脉 D.右下肺动脉及右上肺静脉 E.右下肺动脉
注解:右下肺动脉、肺静脉和同名支气管会相互伴行,但是作为形成右下肺门外缘的“主要结构”,则只有选右下肺动脉最合适。 7、肺纹理主要解剖成分是
A、支气管 B、肺静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支气管 E、肺动脉、肺静脉 8.肺脏不具有换气功能的解剖结构是:
A.小叶性支气管B.呼吸性细支气管C.肺泡管D.肺泡囊E.肺泡 注解:肺泡活性蛋白由II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 9、气管隆突左、右主支气管正常分叉角度范围一般为 D
A. 45~60 B. 50~70 C. 50~80 D. 55~90, E. 60~100 10、关于胸廓入口解剖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颈部与胸部交界面 B. 交界面为前低后高 C. 后方为第7颈椎 D、两侧为第一肋骨 E. 前为胸骨上结节
注解:该题常误选答案D,两侧第一肋骨后方对应第1胸椎。 11、正常食管壁厚度大约为: A、1mm B、3mm C、5mm D、4mm E、以上均不是
12.食管壁正常解剖结构不包括 A.浆膜层 B.粘膜层 C.外膜层 D.粘膜下层 E.肌层 CT
13.HRCT扫描主要优点是:D A.影像边缘光滑 B.组织对比度较好 C.噪声小 D. 相对空间分辨率高 E.相对密度分辨率高
14、高分辨率CT技术条件不正确的是:B
A、薄层扫描 B、软组织算法重建 C、高KV D、宽窗宽(>1000) E、低窗位(>—600) 注解:HRCT采用的是高空间频率算法。
15、为了显示肺内结构,窗位应选择CT值(HU)
A、—700HU B、—100HU C、35HU D、100HU E、500HU 16、胸部CT扫描对比剂增强检查的适应证,一般不包括 D
A. 显示血管结构改变 B. 鉴别肿瘤良、恶性 C. 确定病变与相邻血管的关系 D. 判断间质病变活动性 E. 鉴别淋巴结肿大性质
17.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做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A.肺内多发结节 B.大量胸腔积液 C.肺良性病变 D.严重肺气肿 E.心包囊肿
注解:严重肺气肿做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容易造成支气管胸膜瘘. 18、关于“树芽征”的病理改变,错误的是 D
A、发生于细支气管 B、支气管管壁增厚 C、支气管管腔内闭塞 D、仅发生于 呼吸性细支气管 E、细支气管扩张
MRI 19、正常情况下胸部MRI不能显示的结构是
A、胸腺 B、皮肤 C、胸膜 D、气管 E、食管
20. MRI检查易于显示淋巴结病变,主要取决于
A. 血管存在流空效应,能与淋巴结区分 B. 软组织对比度好 C. 必须通过增强扫描提高组织间的对比度 D. 淋巴结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E. 纵隔中有脂肪组织形成天然对比 注解:血管存在流空效应呈低信号,淋巴结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二者可以很好地被区分开;替代了CT增强以区分二者的功能。
21. 有关纵隔淋巴结,错误的是: A.正常时MR图像看不到淋巴结。 B.淋巴结在短MR序列上易识别。 C.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和肌肉的信号强度相似。 D.MR检查可以区分纵隔淋巴结和血管结构。 E.以上均错。 22.在纵隔MR横轴位扫描时,淋巴结的较小径线等于或大于多少时视为肿大:
A.0.5cm B.1.0cm C.1.5cm D.2.0cm E.2.5cm
注解:对淋巴结检出最敏感的序列是脂肪抑制T2WI。
23.下列关于胸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胸腺呈现均质的信号结构 B. 胸腺的T1值小于脂肪 C. 胸腺的T2值与脂肪近似 D. 胸腺的质子密度小于脂肪 E. 矢状位上,胸腺垂直径最大为5cm~7cm,位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之前方
注解:胸腺T1值小于脂肪,指短T1(相对高信号),实际上胸腺呈稍长T1的稍低信号。
24.关于乳房MRI成像技术,下列不正确的是:
A.多选择俯卧位成像 B.需要选择脂肪抑制技术成像 C.无需进行增强扫描 D.两侧乳房同时成像E.多采用专用的表面线圈成像
纵隔病变 25.纵隔肿瘤定位诊断首选方法是: A. 胸部正侧位片 B. 体层 C. 血管
造影 D. 支气管造影 E. CT
胸腺瘤
26、下述纵隔肿瘤中,可产生重症肌无力和上腔静脉阻塞症状的是: A、淋巴瘤 B、胸内甲状腺肿 C、巨淋巴瘤增生症 D、胸腺肿瘤 E、畸胎瘤
27、下述纵隔肿瘤中常与重症肌无力、低球蛋白血症等伴发的是 A、淋巴瘤 B、胸内甲状腺肿 C、巨淋巴结增生症 D、胸腺瘤 E、畸胎瘤
28、有关胸腺瘤,错误的是: A. 多见于20岁以下 B. 为前纵隔病变 C. 可伴有重症肌无力 D. 胸腺瘤信号与肌肉的信号强度相似 E. 可发生囊变 注解:胸腺瘤75%发生于40岁以后. 29.有关“侵袭性”胸腺瘤,错误的是:
A 很少经血行和淋巴管转移 B 易侵入肺内 C 可沿胸膜蔓延或侵犯心包 D 可伴发胸水 E 局部侵袭性生长 注解:“侵袭性”胸腺瘤最易侵犯的结构是气管、大动脉和静脉、纵隔胸膜和心包。
30、有关“侵袭性”胸腺瘤,正确的是:
A. 很少通过血行和淋巴管转移 B. 局部浸润性生长 C. 可沿邻边的胸腺与心包浸润 D. 可伴有胸水 E. 以上均对
31.以下哪一项CT表现最支持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 D
A.肿瘤与大血管间脂肪间隔不清 B.肿瘤增强明显 C.肿瘤边缘不清 D.肿瘤相邻前胸壁胸膜结节状增厚 E.肿瘤分叶状
32.对于诊断胸内甲状腺最有价值的征象是
A.病变位于中上纵隔 B.病变呈圆形或卵圆形 C.MRI冠、矢状位显示病变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D.T1WI上病变内出现极低信号灶 E.T2WI上病变内出现极低信号灶
注解:胸内甲状腺肿好发部位是前纵隔及中纵隔。
畸胎瘤
33.有关胸腔内生殖细胞瘤,错误的是:
A.多起源于胸腺; B.多见于20~40岁; C.多位于中纵隔; D.可见囊性信号; E.可见有脂肪信号。
注解:胸腔内生殖细胞瘤,即畸胎瘤,其由胚胎期胸腺胎基的多潜殖力组织,部分脱落,随发育的心脏大血管降入纵隔。
34.提示恶性畸胎瘤的唯一指征是: C
A.病变的部位 B.发病的年龄 C.病变周围受侵 D.病变的大小 E.病变的信号强度
35、提示恶性畸胎瘤的最主要指征是
A. 病变的大小 B. 发病年龄 C. 病变的部位 D. 病变侵犯周围结构 E. 病变的信号强度 36.诊断纵隔恶性畸胎瘤的指征是: A、肿瘤直径超过5cm B、位于前纵隔 C、含脂肪信号 D、局部受侵,肿瘤边缘不规则 E、以上均不是 37.有关胸腔内生殖细胞瘤错误的是: A、多起源于胸腺。 B、多见于20-40岁。C、多位于后纵隔。D、内部可见囊性信号。 E、内部可有脂肪信号。
38.纵隔畸胎瘤好发于
A.前纵隔 B.中纵隔 C.后上纵隔 D.后下纵隔 E.气管旁 39.患者,26岁。体检胸片发现前纵隔中部类圆形肿块影,MRI提示囊性肿块,含脂肪成分。最可能的诊断为
A.甲状腺瘤 B.胸腺瘤 C.淋巴瘤 D.畸胎瘤 E.神经源性肿瘤 40.下列关于实质性畸胎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好发于20~40岁B.多数位于前纵隔C.境界清楚 D.T1WI和T2WI信号都均匀 E.T1WI和T2WI信号都不均匀
41.下述x线表现中,属于畸胎瘤特征性征象是
A、肿块位于前纵隔 B、肿块密度不均匀 C、肿块向两侧突出 D、肿块蛋壳样钙化 E、肿块内钙化、牙齿影
42、下列对畸胎瘤CT征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囊状和脂肪成分是良性特征 B、半数肿瘤内可出现钙化 C、肿瘤内可有多种组织密度 D、恶性者肿瘤边缘多不清楚 E、多为前纵隔内的占位病变
淋巴瘤
43.有关淋巴瘤,错误的是:
A.恶性淋巴瘤常侵犯胸部; B.非何奇金淋巴瘤侵犯纵隔者较少; C.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性MR征象; D.淋巴瘤可累及肺、心包; E.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内可见出血性坏死。
44、 关于胸部淋巴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非霍奇金可以在数天内迅速出现肺部浸润 B. 非霍奇金可呈前纵隔的融合大肿块 C. 部分霍奇金淋巴瘤有胸腺增大 D. 原发的肺淋巴瘤多不属于非霍奇金病 E. 原发的肺淋巴瘤多表现为单发肿块,生长缓慢
注解: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最常发生前中纵隔的融合大肿块。原发的肺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多表现为单发肿块,缓慢生长,手术切除后可治愈
45、 关于淋巴瘤的叙述,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侵犯上腹部和腹膜后淋巴结 B.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侵犯几乎所有腹部和盆腔淋巴结 C. T1WI呈均匀的中低信号 D. T2WI上呈均匀的中高信号 E. MRI无法区分肿瘤复发和纤维化 注解:Goffinet等报道对一组病例进行剖腹探查分期结果,霍奇金病患者脾受累占37%,脾门淋巴结受累亦较多;髂外、髂总及腹膜后区淋巴结受侵占25%,而腹腔动脉旁及
肠系膜淋巴结受侵仅占4%。而非霍奇金淋巴瘤腹膜后区及肠系膜淋巴结受侵均在50%左右;其腹部、盆腔淋巴结受累多见。淋巴瘤放疗后肿瘤复发呈T2高信号而纤维组织呈T2低信号。
46.下述能引起肺内大片阴影的是: A.胸腺瘤 B.畸胎瘤 C.淋巴瘤 D.内胚窦瘤 E.心包囊肿 注解:淋巴瘤伴肺内浸润偶尔可见,可呈肿块型,肺炎肺泡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粟粒型,混合型。淋巴瘤侵犯肺组织主要侵犯肺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下组织,支气管腔常保持通畅或轻度狭窄,形成充气支气管征,这也是肺淋巴瘤肿块内最常见征象。 47.患者,34岁。头面部静脉怒张。胸部MRI发现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块,上腔静脉被包埋、狭窄。最可能的诊断为:
A.甲状腺瘤 B.胸腺瘤 C.淋巴瘤 D.畸胎瘤 E.神经源性肿瘤
48.关于霍奇金氏病(HD)胸部淋巴结肿大CT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数侵犯纵隔淋巴结 B.很少侵犯心包横膈淋巴结 C.肿大淋巴结中心可坏死 D.多见单发肺门淋巴结肿大 E.大血管前及气管周围组淋巴结受累多见
神经源性肿瘤 49、关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多为良性 B、境界清楚 C、T1WI低信号 D、T2WI高信号 E、一般不强化
50、神经纤维瘤信号多表现为:A A.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B. 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 C. 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D.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 E.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等信号 51.后纵隔常见的肿瘤是
A.食管囊肿 B.畸胎瘤 C.转移瘤 D.神经源性肿瘤 E.淋巴管瘤 52.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特点不包括:
A.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 B.MRI上肿瘤呈团块状,境界清楚 C.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 D.增强扫描显著强化 E.可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 53.某患者体检中发现后纵隔肿物,直径约4cm。胸部MR检查显示肿物位于脊柱旁、椎管内外,呈哑铃型,相应椎间孔扩大,边缘光滑,明显强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A. 纵隔囊肿 B. 神经源性肿瘤 C. 胸膜间皮瘤 D. 淋巴瘤 E. 食道肿瘤侵犯脊柱
54.下列关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错误的是
A.多位于脊柱旁沟 B.绝大多数为良性的 C.肿瘤境界清楚 D.可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 E.增强扫描不强化 支气管囊肿
55、常位于中纵隔的病变是: A、胸腺瘤 B、神经纤维瘤 C、支气管囊肿 D、皮样囊肿 E、畸胎瘤
56、以下哪一项CT表现不支持气管囊肿的诊断:
A.肿物呈卵圆形 B.肿物密度均匀,CT值45~60 C.肿物均匀轻度增强 D.肿物边缘光滑锐利 E.肿物内无气体影
57.关于支气管囊肿CT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密度均匀 B.可呈卵圆形 C.CT值差异较大 D.可呈软组织密度 E.部分肿瘤可强化
食管癌
58.下述食道癌X线征象不正确的是: C
A、粘膜皱襞破坏 B、可形成充盈缺损 C、与正常管壁可呈移行表现 D、管壁僵硬不规则 E、可形成溃疡 59、中、晚期食管癌分型中同时向腔内外侵犯的病理类型是:
A、蕈伞型 B、溃疡型 C、髓质型 D、缩窄型 E、溃疡型+髓质型
注解:髓质型指肿瘤累及管壁的各层,比较肥厚,边缘呈坡状隆起,表面有深浅不一的溃疡,多数侵入食管周径的全部或大部,管腔狭窄,肿瘤组织的切面呈白色,均匀致密,恶性程度最高。
60.下述食管疾病不易形成溃疡的是 D
A.返流性食管炎 B.Barrett食管 C.Crohn病 D.平滑肌瘤 E.食管癌 61.食管MRI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D A.确定有无病变 B.确定部位 C.确定病变长度 D.确定食管外侵犯程度 E.确定病理分型
肺癌及肺部其他肿瘤 中央型肺癌 62.MRI用于肺癌诊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E
A.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 B.MRI平扫即可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 C.MRI有利于显示肿瘤侵犯胸壁的情况 D.MRI有利于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E.MRI显示肺癌总体效果优于CT
注解:肺癌MRI检查效果逊于CT;就肺部结构而言,CT对肺内细微结构如支气管开口的显示,空间分辨率更高。
63、肿块合并肺不张时,增强扫描的目的为了
A、明确肿块血供来源 B、显示肿块大小和边界 C、观察纵隔淋巴结肿大 D、了解支气管浸润程度 E、更清楚显示肺不张边缘
64.50岁男性患者,吸烟30年,近期痰中带血丝,痰中查到癌细胞,CT平扫加增强两肺实质内未见病灶,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未见异常。适宜的处置是:
A.除外肺癌 B.3个月后复查胸部CT C.MRI检查 D.支气管镜检查 E.1个月后复查胸片
65.女性,56岁。气短3个月,胸片显示右上纵隔增宽,右上叶支气管狭窄,应首先考虑
A.纵隔淋巴瘤 B.胸腺瘤 C.大
动脉瘤 D.中心型肺癌 E.肺结核
66、引起上腔静脉阻塞最常见病因是
A、淋巴瘤 B、胸腺瘤 C、肺癌 D、胸内甲状腺肿 E、恶性畸胎瘤
注解:肺癌伴上纵隔内多个淋巴结转移,多个淋巴结彼此融合压迫上腔静脉,导致其回流受阻,就形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
67、患者男,67岁,近两月出现咳嗽、咯血及胸痛,胸部X线片可见横S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A、大叶性肺炎 B、中心型肺癌 C、继发型肺结核 D、慢性炎症 E、胸腔积液
68、 中心型肺癌病理分型按发病率由多到少排列,正确的是 A. 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 B. 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 C. 小细胞癌,鳞癌,大细胞癌 D. 大细胞癌,小细胞癌,鳞癌 E. 小细胞癌,大细胞癌,鳞癌
注解:鳞癌,小细胞癌的好发部位在较大支气管,腺癌和大细胞癌的好发部位在肺的周边部
周围型肺癌
69.周围型肺癌检查应首选:
A.CT B.MR C.超声 D.核素 E.血管造影
70、肺癌中易于发生肺内及胸膜转移的组织学类型是: A、鳞癌 B、腺癌 C、小细胞癌 D、大细胞癌 E、类癌 71、在早期周围型肺癌中,“小泡征”常见于:
A、小细胞癌 B、大细胞癌 C、鳞癌 D、腺癌 E、类癌 72.“小泡征”提示哪一种疾病: A. 细支气管肺泡癌 B. 肺梗塞 C. 间隔旁型肺气肿 D. 结核球 E. 小细胞肺癌
注解:细支气管肺泡癌为腺癌的一个亚型。小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是指肺癌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或含气腔隙,形状不规则,有时呈宽窄不一的条状或囊状。其病理基础是肿瘤中含有正常的肺组织或尚未完全破坏侵蚀的支气管。 73、关于周围型肺癌毛刺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近端略粗远侧变细 B、粗毛刺一般较短,粗细不均 C、细毛刺数目较多,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 D、是癌组织向周围浸润所致 E、有时毛刺之间可见气肿肺组织
74、以下关于周围性肺癌CT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
A.边缘较深的脐样切迹 B.伪足征与分叶征形成机制相同 C. 细小毛刺征诊断肺癌的特异性并不高 D. 癌性空洞可为薄壁空洞 E. 癌组织沿肺泡壁生长形成小泡征
注解:周围性肺癌的癌性空洞多为厚壁空洞,空洞壁外缘和轮廓呈肿瘤形态,洞壁内面凹凸不平,有时见壁结节。结核空洞外缘整齐清楚,多为薄壁空洞。
75.男性患者,60岁。右侧胸痛2个月。CT扫描显示右侧纵隔胸膜增厚,呈结节状,右侧中等量胸水,右上叶前段纵隔旁可见1.5×2.0cm的结节病灶,其内有不规则空洞。周边也有分叶。首先应考虑诊断为 A
A.右上叶周围性肺癌,胸膜转移 B.右侧恶性间皮瘤,肺内转移 C.右侧浸润性肺结核,伴胸膜增厚,胸水 D.右侧胸膜炎,胸水合并球形肺不张 E.右侧慢性肺脓肿,脓胸
76.患者男,50岁,体检发现左上肺前段孤立结节样病变,直径约2cm,密度较淡,诊断时应除外: A.结核球 B.肺囊肿 C.炎性假瘤 D.周围型肺癌 E.球形肺炎 肺转移癌
77、①胃癌、②肝癌、③乳腺癌、④甲状腺癌、⑤结肠癌中,肺转移性癌性淋巴管炎常见于:
A、① ② B、① ③ C、① ④ D、② ④ E、② ⑤ 78.下列关于肺转移瘤的观点,错误的是
A.肺动脉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B.胃癌是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C.CT检出率高于胸片 D.对肺内小病灶的显示,MRI不及CT E.肺尖、胸膜下、肋膈角等处病变,胸片易漏诊
注解:肝癌是肺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肺内良性肿瘤
79、肺内错构瘤的特征性X线表现是
A. 孤立圆形阴影 B. 肿块边缘清楚 C. 肿块边缘可分叶 D. 肿块内见爆玉米花样钙化 E. 肿块内可形成空洞
80、下述肺良性肿瘤较多见的是 A、血管瘤 B、平滑肌瘤 C、脂肪瘤 D、腺瘤 E、纤维瘤
肺部感染性病变及支扩 肺结核 81. CT显示右上肺内3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边缘分叶状,有毛刺,可见胸膜尾征,外侧可见钙化斑,病灶周围数个软组织密度小结节影,诊断为:
A.周围型肺癌 B.结核球 C.炎性假瘤 D.球形肺不张 E.非典型性肺炎
82. 典型结核结节中心组织结构是:①肉芽组织,②干酪组织,③朗罕氏巨细胞,④淋巴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② D.① E.②+④
83、肺内结核球分型中不包括: A、肺炎型 B、假肿瘤型 C、肉芽肿型 D、空洞阻塞型 E、支气管型
注解:结核球为纤维组织包绕干酪样结核病变或阻塞性空洞被干酪物质充填而形成的球形病灶。
84、以下哪项不是结核球的CT表现
A.卫星灶多见 B.常有钙化 C.或见毛刺征 D.可呈分叶状 E.可见薄壁空洞 85.胸内淋巴结结核最先受累的是: A.气管旁淋巴结 B.隆突下淋巴结 C.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D.支气管—肺门淋巴结 E.以上都不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