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黄芩本草考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6:2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黄芩的本草考证

黄芩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近年来黄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野生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有必要进行本草考证, 弄清黄芩药用种类、道地产区及功能应用, 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黄芩提供基础资料。

1 名称考证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对其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一名腐肠[1]。”《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2]。”陶弘景谓:黄芩“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本草纲目》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3]。”《本草述钩元》有:“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芩[4]。此外,尚有印头《吴普本草》、苦督邮《纪事》、鼠尾芩等。《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5]

目前,黄芩的商品中除黄芩正名外,仍沿用子芩、条芩以及片芩、枯碎芩、尾芩

等名称,前二者系指黄芩新根(子根);后三者指因加工所得黄芩碎片和根下部尾梢,其他名称则很少使用。

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黄芩的地方习用名有黄芩茶根、土金茶根、山茶根、小叶茶根(东北);香水水草(内蒙)[6];空心草(河北);黄金条(山东)等。

2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比较广泛。《神农本草经》称其“生川谷。”《名医别录》记载:“黄芩生姊归(湖北姊归)川谷及冤句”(山东菏泽)。《本草经集注》载:“姊归属建平郡(湖北境内),今第一出彭城(江苏铜山),郁州(江苏灌云)亦有之,惟深者坚实者好。”《唐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鄜州(今陕西鄜州)、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山东境内)大实而好。”《图经本草》及《证类本草》[8]《植物名实图考》称“黄芩生姊归山,滇南亦有。”[9]从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看,湖北、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区均有黄芩的

分布,并认为湖北宜州、陕西鄜州、甘肃泾县及山东兖州产的黄芩质量较好,《本草品汇精要》有宜州、鄜州、泾州、兖州为道地产区的记载[10]。

目前,黄芩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内蒙、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较大(黄芩年产量

170万公斤,约占全国年需求量的

40%),习惯上认为河北北部为黄芩的道地产区,华东地区则以产于山东胶东半

岛的黄芩为道地正品。

3 原植物考证

对黄芩原植物的记载,《吴普本草》有:“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黄芩“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图经本草》载:“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7]。”这些描述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植物特征基本相符。

黄芩在我国分布较广,黑龙江、辽宁、内蒙、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省均有分布[11]。历代本草记载的产于山东、陕西的黄芩应该是该种,即黄芩(S. baicalensis Georgi)。结合目前黄芩属植物的分布及药材商品的使用情况,可以推断:产于甘肃的应是甘肃黄芩(S. Rehderiana Diels)和黄芩,产于四川及云南的黄芩可能主要是滇黄芩(S. amocna Wright)和丽江黄芩(S. likan-gensis Diels)。

目前,除上述4种原植物外,尚有同属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作黄芩药用。在内蒙、山东、吉林等地分布有粘毛黄芩(S1viscidula Bge.);四川西部分布有连翘叶黄芩(S. hypericifolia Levl.);四川西南部及云南东北部有展毛韧黄芩(S. Tenax W.W.Smith var patentipilosa (H.-M.) C.Y.Wu)[12]。这些品种中除黄芩外,产量均较少,多自产自销。只有黄芩一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习惯上认为以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的质量为最佳,《中国药典》2010年版仅将该种作为正品收载[13]。

参考文献

[1]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神农本草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69

[2]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 名医别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115 [3]明·李明珍. 本草纲目(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780 [4]清·杨时泰辑. 本草述钩元[M]. 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 125

[5]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 40

[6]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第1卷)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862

[7]宋·苏颂. 皖南医学科学院科研所辑校.本草图经[M]. 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3: 58

[8]明·陈嘉谟撰(王淑民校点). 本草蒙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80 [9]清·吴其澹. 植物名实图考[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65

[10]明·刘文泰等撰. 本草品汇精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309 [11]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136

[12]楼之岑,秦波. 常有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2卷)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795

[1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11

搜索更多关于: 黄芩本草考证 的文档
黄芩本草考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2psf7xmv502tja2ir6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