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与功能区,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事关江苏农业持续发展全局,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现江苏沿海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据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在分析我省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和省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了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沿海现代农业“三带三基地”即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的战略布局,重点支持的生态防护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工程,以及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强化政策支撑、着力规划引导、加大建设投入、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五项保障措施,力图在未来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出口基地。对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本规划的时间以2007年为基期,规划到2020年,分为近期(2008-2010年)和中长期(2011-2020年),重点突出近期,谋划展望远期,所有基础数据资料为2007年统计资料或最新的调查数据。规划空间区域范围为江苏沿海地区所有市,即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全部地域空间,《规划》包括种植业(含园艺、花卉)、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规划》在整合沿海地区种植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园艺业发展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滩涂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市场体系规划以及江苏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期望为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运行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2
第一章 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沿海地区地处北纬31°33'—35°07',东经119°21'—121°55',地形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是我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铁路)三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南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北接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渤海湾经济圈,东与韩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溯江而上,可通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区域包括江苏境内紧靠黄海由北向南排列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地级市。其中,连云港市的规划区域包括市区、灌南、灌云、东海、赣榆等4个县(市),盐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建湖、阜宁、盐都等8个县(市、区),南通市规划区域包括市区、海安、如东、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6个县(市、区)。
1.1.2 土地资源
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地区,陆地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1.65%,其中,耕地面积161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9.76%,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沿海三市中低产田比重达66%,改造潜力很大。
目前共有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沿海滩涂总面积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岸外辐射
3
沙洲四部分组成。其中潮上带总面积443万亩(已围400万亩),潮间带398万亩,辐射沙洲190万亩。
1.1.3 地形气候
沿海地区地域优势明显,气候宜人,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的最下游。区内除连云港境内分布有少量山丘区外,多是长期淤围形成的平原垦区演化而来的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0~4.0米左右。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性,冬干旱,夏湿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15℃,年降雨量900~1050mm,南部多于北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的60~70%集中在6~9月。
1.1.4 土壤状况
沿海地区属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壤类型不多。土壤分类单元与地理景观单元基本一致,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三者基本一致,除了云台山区的棕壤和赣榆沿海的砂姜黑土类外,其他广阔的平原海岸中,海堤以外潮间带内分布着滨海盐土类,堤内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类(包括灰潮土、盐化潮土、棕潮土、盐化棕潮土四个亚类)。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和土壤物理性质除新垦区和堤外滩涂外,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1.1.5水资源
沿海地区分属三大水系,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至328国道、如泰运河为淮河下游区;如泰运河以南属长江流域。在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