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建立了以洪泽湖蓄滞上中游洪水经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分泄入江入海的防洪体系,总泄流能力达到15270~18270m3/s,设计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地区建立了以南四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三库调节洪水,新沂河、新沭河两河分泄入海的防洪体系,目前正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长江按照“因堤防,守节点,稳河势,止江坍”的治理方针进行重点治理与维护,长江堤防已能防御1954年型长江潮位加十级风浪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海堤总长855km,按照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加安全超高1m进行了达标建设。区域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排。山丘区水库拦蓄、等高截洪系;平原地区分片形成独立排水区,涝水主要通过东西或南北向河道入海为主;低洼地圈圩防洪、建站排涝。城市防洪建设主要依托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构筑城市防洪保护圈。
沿海地区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经贸往来频繁的著名口岸,与韩国、日本等国隔海相望,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连云港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南通市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条件便利。北部以连云港港为中心大港,包括连云港两翼柘汪、海头港群和灌河港口集群;中部以大丰港为中心港口,包括射阳港、陈家港等;南部以南通洋口港为中心大港,形成包括吕四港、东灶港与南通港的港口集群。目前在建有大丰港、洋口港两大深水港口,港口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优越的经济区位非常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9
沿海各县(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如赣榆、东海设施蔬菜、灌云芦蒿、东台西瓜、大丰大蒜、射阳薹蒜、通州水芹等特色蔬菜,赣榆的大樱桃、东海的草莓和葡萄、射阳的日本梨、海安的柿等特色水果;连云港市的海针品和设施渔业、盐城市的海淡水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南通市的紫菜和经济贝类养殖;以及南通和盐城南部地区的猪、蛋禽、肉禽、山羊养殖,盐城北部的生猪、家禽养殖,连云港的猪、家禽、肉牛养殖等。沿海观赏苗木产销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南通如皋是国内知名的花木之乡、长寿之乡,连云港花卉产业以球根切花为主,是国内反季节切花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的重要生产基地,东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加工基地,南通地区的四青作物、四色豆等特粮特经作物蜚声海内外。射阳的药用菊花产销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沿海地区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49家,总销售收入达777.6亿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2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9个,加入合作组织农户达1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
“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近15%。2007年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36.33亿元。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
10
为主导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加工区。
1.2.7 农村居民生活
村镇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合理,功能结构进一步协调,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38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沿海三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5:1,其中盐城市仅为0.37:1,而发达国家为2~4:1。另外,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目前以专业化产地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载体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没有真正形成农产品集散地,农副产品的流通仍然停留在欠发达的农贸市场水平。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1
1.3.2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沿海地区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财政支持“三农”的能力还很低。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仍然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仍然普遍。以工哺农的各项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都制约着沿海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3.3自然灾害频繁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淮河、沂沭泗水系、长江下游,东临黄海,是洪水走廊,淮沂沭泗20万km2流域洪水和江苏境内4万km2洪涝水穿过沿海地区进入黄海,易形成洪涝夹击的局面。该区还滨江临海,台风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台风暴雨的特点是历时较短,暴雨强度大、潮水位高、破坏力强,若同时遇天文大潮汛,易形成风暴潮。由于沿海地区特定的地理位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决定其易受洪、涝、旱、渍、海潮、台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旱涝交替、洪涝并发、河海共涨、甚至一年多灾。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数量将逐年减少,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大,区域内滨海盐土为全省面积最大的一类的中低产土壤,近期围垦的滩涂土壤肥力低、土体含盐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存在程度不同的盐害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