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严重制约作物产量提高;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不高,特别是部分区域易涝、入海河道挡潮闸下港道淤积及城市防洪薄弱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资源配臵能力不足,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降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相匹配,容易出现连续丰、枯水年,而该地区地势平坦,缺乏水资源调蓄条件,当地径流利用十分有限。水污染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根据已有监测资料评价,江苏沿海地区仅32.0%的水功能区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沿海地区河道湖库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跨流域引水水源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时段性超标,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质咸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水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三废”问题,使局部地区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小型养殖场和散户的养殖污染治理率低;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第二章 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整合沿海及其周边地区各种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3
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水平。努力把沿海地区农业建设成为服务长三角、连接中西部、面向国内外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农业生产能力强、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业物资装备新、农业经营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位臵、在全国农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强大产业;建设成为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1.2基本原则 一、优质高效外向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高效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
14
强污染治理,统筹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和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臵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坚持以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链规划项目,按产业化经营项目,拓展农业的多功能。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发展新产品、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和环渤海,面向国内外的农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及“东、中、西农业合作示范区”。具体的发展战略包括:科技创新战略、组织制度创新战略、企业化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15
加大动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提高动植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争取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农产品和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和监控技术开发,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促进食品加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农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水肥协同调控技术等,建立区域性土地生产力恢复和重建技术体系,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要开发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过程中成套技术装备,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研制适合沿海地区农业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加强“3S”技术,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要对现有的农村组织制度进行创新, 完善和改造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经营的合作化水平,建立以管理企业化为特征的产业型组织。这种组织,既包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又包括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心的市场组织。现代农业组织的构成主体具有跨越产业界限,活动空间突破城乡限制,运行效益体现综合性特点。在继续培育壮大企业组织的同时,按照“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加大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组织,积极发挥农垦企业的示范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