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
【专题分析】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词汇,地理概念用词或词组表达地理思想,地理名词和地理词组是地理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恒河平原等词中抽出平原的思维过程即形成了平原的概念。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在能力立意的考试中,概念的理解重于概念的记忆,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积累理解概念的过程,形成理解地理概念的方法。一、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地理概念与日常的生活用语相区别。
地理原理包括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分布、地理因果等,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语法
由于地理知识属性的原因大量的地理概念与日常生活用语字面上没有任何区别,如天气、气候、河流、季节、太阳、陆地、海洋等,类似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是基本的词汇,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的高,在复习中极易将日常生活中的零散认识,拿过来做科学概念使用,导致答题失分。 二、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复习
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是学好地理课的关键。
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
例: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 以上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又如: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解析 该生回答中存在的误区与漏洞是:用“气温高”来描述法国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不科学、不准确;纬度低不是光照强的原因。应表述为:法国纬度较英国低,在亚欧大陆上,气候的大陆性较强,晴天较多,夏季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气温与热量、光照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光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污染状况。影响热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高低的影响)。
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没有真正理解,同时混淆了一些相近的概念,应用时生吞活剥,或随意扩大一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混用了概念原理。所以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把意义相近、相邻的概念、原理多加对比,区分这些概念原理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植被与森林、草原,气候、光照、气温与热量,地形、地势与地貌,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资源与能源,原料与燃料等概念。
一些基本概念扩展后,意义会发生变化,要注意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如,问:大兴安岭西面是什么地形区?答:高原。或答:地形平坦。说明该同学不能区别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地形区三个“地形”扩展概念。又如,问:北京国庆节时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如何?答:昼短夜长。说明该同学不能区别昼夜状况、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状况三个概念。其中,后两个概念是第一个概念的扩展。区别一些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对概念差别的敏感性,这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科学知识素养。 2.学会运用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
例: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 教材表述是:背斜顶部因受到了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学生答:“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而使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
解析 这段回答中有一部分是生活语言,如“带到其他的地方”、“外部作用”等,且其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碎”而非“岩石破碎”,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通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又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大地,大地再把热能传给大气,所以离地面越远得到地面的热量越少,温度越
低。
教材表述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 学生的回答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有的地方用“热量”,有的地方用“热能”,概念运用不当;太阳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低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而且学生在此不必回答能量传递的过程。
以上两例表明:学生对基本原理有一个大概理解,但回答问题时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必然罗嗦。答的越多,越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的现象。且表达不科学、不准确。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最精练、最简洁、最准确。因此,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课本上的表述记忆是必须的,决不能大概掌握、模糊记忆。特别要注意理解性地记忆其中的关键词。记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们就掌握了地理术语。在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或阐述有关问题时,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答题。 3.公式化处理,灵活应用
很多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相当于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我们要牢记“地理公式”,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但往往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可简化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自然因素(气候干旱)+人为因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应用举例: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需水量大,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春季升温快、光照强、风大蒸发旺盛而又降水不足(自然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上泛(人文原因)。那么我国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新疆地区、埃及尼罗河谷地等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皆可用此公式。又如:商业区位=商品生产供应能力+销售市场+交通运输的通达性;港口区位=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有些题目,看似复杂,实际是变换公式中的某一因素,推导出其他因素的变化; 4.直观化处理,变抽象为形象
利用图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地理的主要学科特征。有的概念和原理教材是用图表表示出它们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如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通过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之间的转化很直观地表示出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但有的仅是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在学习时,我们要善于设计一些简明图表,
这样既能理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又能变抽象为直观,便于理解与记忆。如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成因上的关联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