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恩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郑添强
一、“以读为本”的背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些老师重分析,轻吟悟;重理解,轻朗读;重延伸,轻文本;重知识,轻积累;重内容,轻表达。忽视朗读文本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学未把读作为目标,教师读的指导少,学生读的训练少。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张田若说:“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主张,把学生朗读课文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全国小语会秘书长陈先云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贯彻“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
二、什么是“以读为本”
《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本”是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它还含有主要的,中心的意思。因此“以读为本”就是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读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把读摆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其余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由此而生发出去,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的阅读部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它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三、怎样“以读为本” (一)要带目的读
1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名师展示了他们阅读教学的四步模式: 1、激情导入,引发动机。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重点,读中感悟。4、以读促写,深化主旨。可见阅读教学中读书活动是有目的的,要么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要么读中感悟文章,要么以读促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谢锡金认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研究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方面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根本目的是要求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内化所读材料的语言表达方法。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要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
2
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⑴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
3
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三)要读出层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看出指导的过程和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见学生朗读进步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体现由生到熟,由熟到诵,由诵到用;由不理解到理解;由默读感知到朗读深化感知的训练过程;由个别读好到小组读好,由小组读好到全班读好;由正确到流利,由流利到有感情;要善于指导默读的方法,由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到培养自主、创造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由浏览到精读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由初步感知到充分理解课文的能力;训练学生由速读到跳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看问题一下子就抓住核心的能力??
此外,课文要读得入情入境,抑扬顿挫,生动传神,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技巧。
1、朗读语速的快慢。如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缓和急)??
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表示艰辛、迟缓、平静、沉痛、沉默、深思、失望、孤独、难过、时间延长等,要读得慢些(用“ ”表示);表示热闹、紧张、欢快、害怕、担心、慌张、快速、焦急等,要读得快些(用“ ”表示)。
2、朗读语音的轻重。如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细小) (2)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命令)??
4
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孩子必须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如表示清静、轻巧、细小、夜深、悄悄、亲切、自言自语、安静等要读得轻些(用“ ”表示);表示激昂、笨重、生气、剧烈、巨大、反问、命令、感叹、响亮、强烈的语气、需要强调的地方等读得重些(用“ ”表示)。
3、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时候,我们要淡化理性的讲授,重视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把自己想象成是虫,是树,是老人,是妓女,甚至是杀人犯。”让学生进入角色,带着浓浓的感情感同身受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我们要淡化划一的要求,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只要我们坚信“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读法。”的教学理念,就一定会张扬学生读书的个性。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