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部分,其中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类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免疫学研究的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过程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打破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原则,选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适当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大纲外的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三篇,第一篇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主要内容是免疫学;第二篇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概论与常见的病原性微生物;第三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实验为18学时。
绪 论(1学时)
【掌握】
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
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了解】
1.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2. 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92
教学大纲
第一章 抗 原(1学时)
【掌握】
1.抗原的基本概念; 2.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熟悉】
1.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2.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了解】
抗原的分类和免疫佐剂。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学时)【掌握】
T、B淋巴细胞的主要标志和功能。 【熟悉】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器官的分类; 3.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4.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了解】
1. 及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发生、分布和生理特点。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2学时)
【掌握】
抗体或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熟悉】
1.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 2.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各类Ig的主要特性。 【了解】
1.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 抗体多样性发生的原因和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3. 抗体的制备过程。
第四章 补体系统(1学时)
【掌握】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
293
教学大纲
【熟悉】
1.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2.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了解】
1.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细胞因子(1【掌握】
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了解】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学时)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学时)
【掌握】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S)的概念; 【熟悉】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的类型、结构及分布特点; 【了解】
1.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2.HLA的遗传特征;
3.HLA与疾病的关系以及HLA的鉴定方法。
第七章 免疫应答(2学时)
【掌握】
1. 免疫应答的概念; 2. 类型及基本过程;
3.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 【熟悉】
1.抗体产生过程中细胞因子作用和免疫细胞间的互相作用; 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了解】
1. 免疫记忆和体液免疫应答调节的机制; 2. 免疫耐受的概念; 3.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4.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条件;
294
教学大纲
5.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第八章 超敏反应(1学时)
【掌握】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熟悉】
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和防治方法。 【了解】
超敏反应的分类方法。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掌握】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熟悉】
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特征。 【了解】
微生物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2学时)
【掌握】
免疫学检测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 【熟悉】
人工主动和被动免疫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十一章 细菌学概论(5学时)【掌握】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的特征; 2.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3.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4.G+
菌与G-
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5.培养基的概念。 【熟悉】
1. 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及意义; 3. 细菌的人工培养的方法。 【了解】
1.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29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