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的把握,揣摩作者写此话的感情。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也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的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了个枣大的疙瘩,自已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人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已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窗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顔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已: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我”捅马蜂窝——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 (4)读文章第1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6)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答案】 (1)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回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被马蜂拼死复仇的故事,通过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再结合文章最后的“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可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因为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后院里有个马
蜂窝,奶奶让爷爷捅下来,却遭到爷爷的拒绝;第二部分写我偷偷地和妹妹捅马蜂窝,被蜇伤;第三部分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第四部分写马蜂再次来到爷爷的窗下筑窝,我十分高兴,并暗自提醒自己:再也不做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3)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捅马蜂窝”来比喻惹了祸或者是招惹了不好惹的人。
(4)文章第1段叙写了爷爷后院里有个小园,并记叙了园内的景色和“我”在这里快乐玩耍的情形,并说是“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与鲁迅所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介绍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情形极为相似。据此可填写作答。
(5)本文重点写了一只马蜂,首先是这只马蜂不仅蜇了“我”,还通过爷爷知道了它因为蜇了“我”而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做到详略得当,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文章最后一句话“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通过“捅马蜂窝”这件事所得到的人生感悟,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中心——人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其中,这句话中的“别人”,不单单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还包括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故答案为:⑴ 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⑵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 后悔捅马蜂窝。 ⑶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⑸ 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⑹ 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
⑷本题考查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题目的提示作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课文句子的理解作答。
⑹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和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句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通人性的机器
方可成
①一架满载乘客的飞机从纽约起飞后遭遇鸟群撞击,两台引擎全部失灵,英雄机长奇迹般地实现了水上安全迫降。这是电影《萨利机长》讲述的真实故事。
②不过其后,机长被质疑:为什么不返航拉瓜迪亚机场,而要冒险迫降?听证会上,机
器完美地还原了当天飞机遭遇鸟群撞击之后的高度、速度、角度等数据,以及天气、风向等外部环境。结果表明:这架飞机完全可以成功返航原机场。
③眼看萨利机长就要声名扫地,这时他指出了一个关键因素: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毫无感情地作出最理性的选择,而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应、思考、判断。果然,将人的反应时间考虑进去之后,机器显示,水上迫降成为唯一的选择。
④在不通人性的机器面前,英雄机长的命运险些被毁掉。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小人物,也因为机器不懂人性、不具备人文关怀,而生活在糟糕的处境之中。这类小人物的最典型案例,就是美国不少快餐连锁和大型超市的打工者。他们大多是按小时数拿薪水的合同工,收入本就微薄。近几年,企业大规模采用机器来进行排班,让他们受到进一步的剥削。
⑤这种排班的核心是基于顾客流量安排上岗员工数。其实,超市和快餐店本来就会进行这种“科学排班”:周二上午人流少,少安排人上岗;周五晚上人流多,全员上岗。不过,新的数据技术让这种方法的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比如,下雨时,人们可能会更多走进咖啡店,所以这时要多安排人手;某个晚上附近的体育场有大型赛事,可能会给快餐店带来一大批深夜客流;甚至,根据社交媒体上提及某一产品的热度,来预测门店的人流……
⑥这一切都让人流预测和排班安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化程度,但它却给店里的打工者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⑦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这种复杂的预测方式,往往需要利用非常新的数据(比如天气预测、社交媒体热度),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提前一两天完成预测。这也就意味着,员工的排班表不是一个月前就安排好了,而是提前一两天才能得到,而且永远处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之中——因为数据是在不断变动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打工者永远处于不确定性之中,可能随时被叫去工作,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
⑧其次,此前,超市和快餐店的打工者们还能享受一些间歇的清闲,不至于每一分钟都在高压之下。但是现在,拜算法所赐,他们基本上每一分钟都要处于紧绷的状态,因为机器算法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化每一位员工在岗时的工作投入。但它却没有考虑到员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这种制度下所受到的巨大压力。
⑨此外,机器还会自动完成一些奇葩的排班方式:比如,晚上值最后一班岗,工作到11点关店,第二天一早又要上最早一班,凌晨4点就要起来去开店。这种情况一度非常普遍,以至于人们发明了一个词:clopening,也即关门(closing)和开门(opening)的合体。有这种排班方式,并不是因为机器要有意为难这些打工者,而是因为在机器的算法中,并没有“人类需要充足睡眠时间”这样的设定。不需要睡眠的机器,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也是一样的金刚不坏之身。
⑩数学家Cathy 在去年出版的《数学杀伤性武器》一书中讲述了不通人性的机器剥削底层打工者的故事。她提醒我们:机器和算法的表现,最终体现的其实是制造机器、设计算法的人的意志。如果设计算法的人不考虑人性的因素,那么机器是不会自动考虑人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不通人性并不可怕,只要制造机器、设计算法的人多一些对人性的考虑和关怀,比如禁止连续排最晚班和最早班、要求提前一周定下排班表等,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就像在萨利机长的听证中加入那关键性的35秒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