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测单位的要求:监测单位应在本地设有获CMA资质的实验室,水质和土壤类能力范围涵盖应包括且不限于重金属(Pb、As、Cd、Cr、Hg、Ni等)、总石油烃(地下水中为石油类)、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挥发性有机物(VOC)、pH值等,其检测能力应达到场地需检测因子的75%以上。[s9] 一、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单位在接受监理委托后,需分析并提出施工期环保工作要点文件,提出相关监理和记录要求。 (一)现场踏勘
1. 重点关注场地施工条件和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如集中式居民点、学校、医院、饮用水源地、重要农产品基地等,列表及图件说明周边环境敏感区域与修复场地的位置关系,敏感区属性等基本情况。
2.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审查污染场地施工方案场内及场外施工、运输路线,污染土壤临时贮存场址,施工废水处理设施位置,施工废气处理设施位置的合理性。
3. 审查施工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位置设置合理性及相关污染指标排放标准。 (二)环境监理机构
审查人员组成是否合理,明确环境监理人员架构及相应职责范围。 (三)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重点审核修复工程规模、修复范围、总平面布置、施工工艺、修复设备和配套的二次污染防控措施与修复方案的相符性。
如发生重大变化,应责令施工方进行整改,并报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备案。 审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与修复技术方案以及修复工程特点的相符性。 二、工程实施阶段环境监理 (一)会议记录审查
环境监理日志、报告等文件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技术要求。对于隐蔽工程或其他重要节点应采取旁站方式进行监理,并保留录像、照片等记录。 (二)主体修复工程及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
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情况,污染土壤的开挖、暂存、处理和处置应列入环境监理重点记录内容。
环境监理单位应对修复过程中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布点方案及监测结果进行审核。
工程实施阶段环境监理技术要点可参照下表: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要点
修复 模式 环境监理 关键环节 主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要点 [1] 区域放样结果; [2] 放样范围关键点保护措施; [3] 施工安全措施及安全标志; 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要点 [1] 产生的粉尘及其控制和处理; [2] 产生的有机污染气体和气味及其控制和处理; [3]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和处理; [4] 产生的噪声及其控制和处理; [5] 产生的固废尤其是危险废物及其控制和处置; [6] 为防止开挖阶段二次污染而设置的异位修复 挖掘环节 修复 模式 环境监理 关键环节 主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要点 [4] 必要的基坑降水过程; [5] 挖掘后基坑形状、尺寸和方量。 [1] 监督车辆按指定路线转移至处理区域; [2] 运输车次和运输量。 [1] 暂存场或暂存库的构建过程; [2] 污染土壤的分类堆放情况。 [1] 土壤预处理(如筛分、破碎等)过程; [2] 修复药剂使用情况,包括药剂添加种类、顺序、比例和方式等; [3] 修复工程辅助构筑物(如密封大棚)的构建; [4] 修复设备和仪器运行使用情况; [5] 修复技术工艺实施情况,包括流程、主要环节和工艺参数等; [6] 废水、废气等二次污染防止设备、措施的运行时间、效果、排放情况等。 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要点 大棚的规模和形式等情况。 短驳或运输环节 运输车辆的密封性,严禁跑冒滴漏。 土壤暂存 环节 [1] 暂存场或暂存库构建防渗材料(如HDPE膜、土工布等)数量和质量; [2] 环保材料使用情况; [3] 为防止暂存阶段二次污染而设置的大棚的规模和形式等情况。 [1] 修复区域地面防渗设施和措施; [2] 药剂储存区域防雨防渗措施; [3] 设备使用或清洗过程的交叉污染情况; [4] 产生的粉尘及其控制; [5] 产生的有机污染气体和气味及其控制; [6]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 [7] 二次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和现场采样过程; [8] 为防止修复阶段二次污染而设置的大棚的规模和形式等情况。 土壤修复 环节 修复 模式 环境监理 关键环节 修复后土壤 回填或外运环节 主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要点 [1] 土壤回填位置;回填区的结构和形式; [2] 土壤外运地点和处置方式。 [1] 修复区域放样结果; [2] 修复药剂使用情况,包括药剂添加种类、顺序、比例和方式等; [3] 修复辅助构筑物(如修复井等)的构建; [4] 修复设备和仪器运行使用情况; [5] 修复技术工艺实施情况,包括流程、主要环节和工艺参数等; [6] 修复效果定期监测; [7] 二次污染防止措施。 修复过程中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布点方案及监测结果审核。 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要点 回填区是否按照已备案的实施方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渗、防漏措施。 外运车辆的密封性,严禁跑冒滴漏。 原位修复 [1] 修复区域防渗设施和措施(如止水帷幕); [2] 药剂储存区域防雨防渗措施; [3] 设备使用或清洗过程的交叉污染情况; [4] 产生的粉尘及其控制; [5] 产生的有机污染气体和气味及其控制; [6]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 [7] 二次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和现场采样过程。 异位修复、原位修复 监测环节 二次污染监测点监测结果。
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要点
修复模式 环境监理关键环节 主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要点 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要点 修复模式 环境监理关键环节 主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要点 二次污染控制环境监理要点 [1] 产生的粉尘及其控制和处理; [2] 产生的气体和气味及其控制和处理; [3]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和处理; [4] 产生的噪声及其控制和处理; [5] 产生的固废和危险废物及其控制和处置。 土壤挖掘环节 [1] 区域放样结果; [2] 放样范围关键点保护措施; [3] 施工安全措施及安全标志; [4] 挖掘后基坑形状与尺寸。 地下水抽提环节 异位修复 [1] 抽提井布设,包括点位位置和深度、抽提井材质和规格等; [2] 止水帷幕的构建,包括规格形式、深度、边界等; [3] 抽提井保护措施; [4] 抽提井布设设备或仪器运行使用情况; [5] 抽提阶段的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1] 地下水处理量的核实; [2] 泥水分离系统运行情况; [3] 修复药剂使用情况,包括药剂添加种类、顺序、比例和方式等; [4] 污染物处理工艺实施情况,包括流程、主要环节和工艺参数等; [5] 水质定期采样监测。 [1] 出水水质达标情况; [2] 纳管位置和经纳管排放后的去向,排放方式的合理合法性; [1] 钻井过程产生的污水及其控制; [2] 钻井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控制; [3] 钻井过程产生的噪声及其控制; [4] 相应的环境监测内容。 地下水 地面处理环节 [1] 地面处理区域防渗设施和措施; [2] 药剂储存区域防雨防渗措施; [3] 设备使用或清洗过程的交叉污染情况; [4] 产生的有机污染气体和气味及其控制; [5]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 [6] 二次污染监测点位布设和现场采样过程。 [1] 排放管道材质及密封性能; [2] 产生的废水及其控制; [3] 排放的合理合法性; [4] 排放的环境监测。 修复后地下水 排放环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