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
基础夯实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会发出人听到的声音 B.在空气中,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快 C.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D.人到青春期会“变声”主要指发声的音调改变 答案D 解析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但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A错误;声速的大小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声音的频率无关,与介质种类有关,故C错误;人到青春期“变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正确。 2.
(2019·广东广州中考)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声音 甲 乙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70 110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动幅度较大
1
频率/Hz 1 100 700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故A、B错误;响度越大,其振幅越大,故声源在发甲声音时动幅度较小,故C错误;甲的频率高于乙的频率,说明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故D正确。
3.(2019·山东淄博中考)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 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说法错误;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说法错误;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说法正确;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说法错误。 4.
(2019·湖南湘潭中考)关于如图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D.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答案D 解析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用不同的力度吹奏,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幅度,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减弱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所有的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5.(2019·江苏宿迁中考)声音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对于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20~20 000 Hz 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且要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故D错误。 6.
(2019·江苏无锡中考)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3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答案A 解析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CD错误。 7.
《二泉映月》
(2019·湖南益阳中考)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演奏古筝时,手指在不同弦的位置变化,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A错误;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8.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或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