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图中用小锤敲击音叉,旁边的泡沫小球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乙图中噪声检测仪测量的是声音的音调 C.丙图中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D.丁图中两个声波的波形图反映的声音的音调相同,但音色不同 答案B 解析甲图中用小锤敲击音叉,旁边的泡沫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时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乙图中噪声检测仪测量的是噪声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不是音调,故B错误;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故C正确;丁图中两个声波的波形图,都有3个波峰、4个波谷,即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说明它们的音调是相同的;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其波的形状都不相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9.
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 dB 变为30 dB。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小。 答案响度
解析dB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 dB 变为30 dB,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变小。
10.1975年2月,中国海城的动物观察员观察到大量的蛇和蚯蚓纷纷在寒冷的冬季逃离温暖的冬眠洞穴,这是由于动物接收到了地震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科学家根据这一现象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成功预测了一场大地震。 答案次声波
解析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人感觉不到,但有些动物能感觉到。
5
1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诗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 答案音调
解析弹琴之前通过“转轴”改变弦的松紧程度,越紧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调整弦的松紧程度是要改变弦发声的音调。 12.
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响度
解析用钟锤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时,编钟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轻敲响度小,重敲响度大。 13.
如图所示是北京达人用嘴吹瓶子演绎世界名曲的镜头,不同的瓶子装入不等量的水,用相同的力吹不同的瓶子时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答案音调
解析相同的瓶子里水量不同,瓶内空气柱的高度不同;用相同的力吹不同的瓶子,声音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水多的瓶子空气柱短,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水少的空气柱长,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 14.
6
(2019·江苏盐城中考改编)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 产生的。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 会改变,钢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答案振动 音调
解析用手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音调发生变化。
15.(2019·江西中考)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演奏二胡时,手指上下移动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改变二胡发声的 特征;其下方有一个共鸣箱,可用来增大二胡发声的 特征。 答案音调 响度
解析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断用手指去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共鸣箱的作用是弦的振动引起箱内空气的振动,从而增大声音的响度。
16.2019年4月18日13时左右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合肥、芜湖等地居民反映有震感。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能够提前感知,是因为这些动物能够听到频率 (选填“高于20 000 Hz”“20~20 000 Hz”或“低于20 Hz”)的次声波,而人是听不到的。 答案低于20 Hz
解析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能产生频率低于20 Hz的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许多动物能够听到,但人却听不到。
17.(2019·安庆模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实验中,小方将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观察到示波器的波形如图所示,则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7
答案响度
解析由示波器的波形可知,物体振动的快慢是不变的,但振动的幅度发生变化,所以声音的响度发生变化。
能力提升
18.一艘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答案C 解析由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 s>0.16 s>0.14 s,所以
sA=sC=sE>sB>sD,故C符合题意。
19.(2019·广东深圳期末)为了验证“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小明和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有何变化? 。这是因为 。
(3)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钢轨架在路边,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结果小明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因为 和 都能传声,第一次的声音是通过 传过来,这是因为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