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外古代建筑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难点:理解中外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特色。
课前准备:
师生: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中国建筑)[西藏布达拉宫,黄鹤楼,南宁地王大夏,上海东方明 珠塔,天坛],刚刚同学们都看了图片,都知道这些图片在什么地方的吗?这些图片都有些什么故事?这些图片所在的地方都有哪些有名的建筑?
中国西藏布达拉宫:(问)布达拉宫是谁建造?答: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圣洁的雪山、神秘的布拉达宫、虔诚的朝拜者……据说在这里,灵魂会得到洗涤。
黄鹤楼:(问)故人西祠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这句词同学们应该知道三月的黄鹤楼是多么的漂亮。黄鹤楼在哪?答:武汉(问)在这地方还有什么有名的建筑呢?
三峡:(问)武汉长江大桥:(问)武汉长江大桥属于什么桥梁?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从刚开始看到的建筑,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内容吧?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些中国的建筑艺术。 二、讲授新课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
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文化的传承正是我们教育者不可忽视的责任。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住建筑就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了,这些建筑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情感,信仰和智慧,在铸就紫禁城的威严,布达拉宫的辉煌和长城的雄伟之后,它们才成为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 三、课后(讨论)
刚才同学们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故宫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苏州园林,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讨论) 答:中国古代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 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 四、小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刚才我们讲了这么多,同学们都记得有哪些建筑呢?说说这些建筑有什么不同之处?
《珍惜我们的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招贴的构成要素、作用以及不同风格的招贴特有的表现形式,了解招贴的制作环节和方法,学习欣赏不同的招贴作品。
2、从有关画册、网站搜集环保招贴;同学交流观摩自己搜集的资料,互谈自己的看法和搜集资料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环保话题,进行个人或小组合作招贴制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招贴的特征、招贴的制作过程。
难点:招贴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海报图片,提问:谁知道招贴是什么?在那里可以看到招贴? 学生回答,老师揭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播放有关环保的影像,感受环保的意义。 (通过播放影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 说一说:
(1)你知道什么叫“环保”吗?
(2)要是人类没有环保的意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将会怎么样呢? (3)要让全世界人类都懂得这个道理,可以有什么途径? 2、探究活动二:探究招贴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招贴的表现形式和宣传作用。) 想一想:
(1)为什么要用招贴的形式宣传环保,它有什么优点? (2)你认为一张好的招贴应该有什么特点? 3、探究活动三:探究环保招贴的设计制作方法。 (学习环保招贴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 想一想:
① 你想宣传那方面的环保行为和批评那些破坏行为? ② 提炼你所想表达画面的主要元素。 确定招贴用哪种材料制作。
4、探究活动四: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三、审美和评价 评价点:
(1)海报主题清晰;
(2)创意新颖有个性; (3)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4)制作方法独特。 四、教师小结
《人物的千姿百态》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为什么画家能表现出生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2、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比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物头像的特征及五官和表情变化对头像的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神态各异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简单了解人物头像比例。
课前准备:
师生:纸张、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相互观看同学们不同的形象,再线条简单的画一张人头像(同学为模特)点放音乐。
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画家们画谁大家一看就知道呢?同学们是依靠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及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进行人物绘画时,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1、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不一样,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首先通过观看课件的图片并分析图片上的人物形象特征。看《徐悲鸿自画》像问同学们是不是同一个人,画家成功的抓住了自己的特点并绘制好画。点击《朝元图》问同学们这几个人从外表上看上去你们最怕哪一个,不怕哪一个?再逐一分析其他图片的人物相貌特点和性格特征。用这些图片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
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提问:画家是怎样做到五官协调的呢?引入传统的“三停五眼”。 (1)三停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发际”到“眉弓”的距离,叫做“上停”; ②“眉弓”到“鼻底”的距离叫做“中停”; ③“鼻底”到“下颏”的距离叫做“下停”;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在哪一停?(讲这部分是应该结合同学们自己的面部进行教学,可以叫同学们自己带上尺子相互的量一下对方的三停)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图片上,五眼的关系;同时叫同学们相互的测量一下对方的五官。)
讲授“三停五眼”时拿出老师自己的绘画作品,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给学生看,并找到正确的比例。
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基本判断,可能有个别的人因为面部生理发育不正常,而导致畸形。人是有生命的,同时也是有感情的,而人们的感情往往都是写在脸上的,那么这种写在脸上的感情,我们通常就叫他表情人有喜,怒、衰,乐等丰富的感情 2、过渡
我们讲了这么多了,可能很多同学的手也开始痒了,我也很想欣赏一下你们的绘画。 二、步骤演示与练习
把准备好的纸给学生,屏幕打出一张图。要求同学们临摹?点放音乐。
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对象,在观察的时候就要运用到我们今天讲的这些知识。根据给出的照片,第一步、分析照片中人物的脸型。第二步、确定五官的位置。 点评学生完成的作业。 三、总结
正确把握好五官的特征和比例是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关键,同时根据作业情况复习巩固讲的知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