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方的青瓷及黑瓷
浙江——
?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 ?发展:
三国西晋繁荣
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少,装饰简化 其他——
?东晋南朝:
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窑,四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
?面貌:
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 1、代表性瓷窑 瓯窑——
?窑址:浙江南部温州
?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 ?品种:青瓷,釉色淡青
婺州窑——
?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
?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终于明 ?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 ?装饰:化妆土
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细腻的白色瓷土。以其泥浆施挂于坯体,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的表面。能使较差的胎料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德清窑——
?位置:浙北德清
?时代:始于东汉
隋唐衰落 宋代停烧
?品种:黑瓷为主
且较精致
兼烧青瓷
越窑——
?位置:浙江东北部绍兴、宁波 ?时代:始于东汉,终在北宋 ?发展:三国至西晋发展迅速
三国,胎灰白,釉青色;
西晋,胎灰或深灰色,釉色青灰;
东晋南朝,盛况不再;低靡延续到唐代前期
2、造型
种类——
?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
重要特点——形仿动物
新器形——托盏
?饮茶、饮酒难确证(唐人称饮茶托盏创制于中唐)
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晚期,流行东晋 变化:早期丰满,端庄 晚期清秀,灵动 3、装饰 变化——
?三国西晋较精 而后相对粗放 手法—— ?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印花
题材:几何纹(联珠、网格) 流行:西晋最早流行,延用南朝
? 贴花
制作:以阴模做成阳 纹,贴到器表 题材:动物、人物 流行:三国西晋
?褐斑
制作:釉上以高铁料点染
流行:三国后期出现,东晋南朝使用更多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 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仓廪、主仆、乐舞、禽畜俱全,仙人、佛像 功用:殉葬品
三、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1、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
?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西方因素——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2、白瓷及其意义 兴起——
?出现:应在北齐晚期,575年安阳范粹墓 ?实物: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
意义——
?增添釉色,彩绘理想底色
问题——
?首创于瓷史不悠久、技艺较滞后的北方 原因——
?萨满教尚白:北方民族早期都曾信奉
隋唐白瓷:与北方民族关系
辽、元白色工艺品:统治民族来自北方草原
一、漆器 格局——
?中心:南盛于北,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 ?官府:达官显贵、皇家
《邺中记》: 后赵御用漆器之美 《东宫旧事》:东晋宫廷漆器之多 ?民间:政府颁布生产管理法令
晋政府规定,造作之前,须先禀报,作成后, 要在器物上题写制成年月、工匠姓名 《齐民要术》专门传授漆器的存贮方法
制作——
?胎体:木质,夹纻胎(佛像 )
?器形:容器居多,耳杯、盘、盒、奁、槅、攒盒
?装饰
素面:黑、红、绿沉 彩绘:
出土—— ? 南方
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249年):60余件,最重要
题材——动物、人物 (生活场景、历史故事)
? 北方(虽不及南方,但屡有出土)——
辽宁朝阳壁画墓(时代相当于东晋):盒、壶、钵、盘、勺等10件 辽宁北票北燕冯弗素墓(415年):嵌骨花纹黑漆盒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484年):漆画屏风(密陀僧绘)
宁夏固原北魏墓:漆画棺板重要(联珠、忍冬纹,人物着鲜卑装)
二、金银器 生产—— ?北盛于南
?原因:迁徙中保有财富
种类——
?饰物远多于容器:
首饰(耳环、戒指、簪、钗、栉背) 带饰(带扣、牌饰),冠饰(步摇) 马饰(当卢)
漆木器部件(铺首、泡、钉、环) 不明牌饰
?金器远多于银器: 此期金银器常为饰物
十六国北朝上层看重高值材料
?装饰
题材:马、羊、牛、鹿、神兽
技术:掐丝镶嵌,东汉传入中国,源头西亚、南欧
容器——
?西方输入:中亚、波斯、东罗马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爱慕 出土:北方或西北,入土时代基本在北朝 所得不足20件,多半被确认来自西方 ?本土制作
《洛阳伽蓝记》:河间王元琛 “以银为槽,金为锁环”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秋作黄金合盘十二具 赞皇李希宗夫妇墓(544、575年):银碗产地有争议 意义——
?融汇:中国传统、北方草原、西方文明
?后世:唐代辉煌创造条件
三、铜镜和玉器 铜镜—— ?概况:
延续东汉后期的低谷 ?种类: 神兽镜、变形四叶纹镜、夔凤镜、瑞兽镜
?生产:
南盛于方,浙江绍兴、湖北鄂城(孙吴前期都城)
?影响:
日本仿铸神兽镜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
?无统一风格
原因:分裂、政权更迭,不同地域、文化、民族 ?南北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