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文人园
0、前言
文人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别国的一种特殊现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造园法式与造园思想。文人园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的兴替与政局的变幻,更是折射出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因此,解读文人园就是解读中国文人士流的五千年的沧海浮沉。
1、文人园的历史发展 1.1文人园的兴起
文人园的历史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但真正的兴起却是唐代。文人园的兴起离不开山水文学的发展。唐盛时期,山水诗文在文坛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对于山水的歌颂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加之许多文人身兼地方官职,便在职务范围内,对当地风景建设加以改造。这些文人出身的官僚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经营,同时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在此造诣颇深的文人宦士有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裴度、袁稹、李德裕、牛僧儒等。其中以白居易兴建西湖白堤最具代表性。在建成实体上,以王维的辋川别业与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的文字著述最多。 1.2文人园的兴盛
文人园的真正兴盛是在两宋时期,得益于高度发展的经济与动荡起伏的政治局势。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表现也更为明显。文人园林已经成为私家园林的主旋律,占据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更主要的是,文人园已经不以其个体形式存在,它更多的是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都有较大影响。而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上,宋代文人园也不再局限于单纯设计元素的应用,文学语言更多地介入到园林创作中。大量的诗化的匾额与景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园主抒发胸怀,寓情于景;另一方面对观赏者起到引导作用,使人浮想联翩。 2、文人园的造园特点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将文人园的园林风格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4个方面。其中简远就是指竞相简约而已经深远,即创作手法倾向于写意与概括。司马光的独乐园以“洛中诸园最简素”而名扬万里。疏朗与简远在大体上相对应,就是景物陈置上以少胜多,空间上以虚胜实,造景形式上以平淡代起伏,景观构成上以园林代建筑。雅致则体现在园林中的文化元素,重点反映在园林中的文字语言与植物配置,松竹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成了文人园的植物配置主流。天然,则主要表现在园林的因势造型与借景手法的大量应用,利用空间上的视错觉将自然山水引入人工庭院,是中国古代造园者对自然膜拜的特有方式。
3、中隐思想与文人园
3.1中隐思想是文人园的精神实质
文人园林在某种程度上是“中隐”思想的载体,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唐宋,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转型,产生了理学,统治阶级用此来进行全社会的宏观调控。“道不明则隐”士人为了缓解外在压力,便在营造园林、赏析园林的实践中彰显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园林成了他们心灵的桃花源。中唐之前的士流阶层审美是将仕与隐分开来看的,但随着城市私园中文人园林的出现,仕与隐出现了一种可调和的状态。在0.5m2方园中,他们暂时逃离浮华与躁动,在朴素的贴近自然的生活中急需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失意的士人或孤芳自赏、或超然物外,无不体现隐的哲学。
3.2文人园对中隐思想的表达
唐宋时期的文人园在色彩上以白墙青瓦、栗色门窗来表现士人的淡雅追求,还对原有景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赋予小品以高洁之意。在植物配置上,莲、竹、梅、兰已经成为园林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林甫爱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故而莲与梅成了内心高洁、不受世俗侵染的固定表达。 4、山水画与文人园 4.1画家与造园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后,就会不难发现画家才是是文人园的真正设计者。画家是文人园以及其他诸多形式园林的缔造者,画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