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两位发现了阿维菌素(从一类气生性腐生放线菌中提取)的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能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使疟原虫较快出现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能排出体外,从而损失大量细胞质而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放线菌与宿主成熟红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不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在青蒿素的作用下,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明显下降 C.疟原虫自噬泡的形成与排出均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D.青蒿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疟原虫的线粒体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疟原虫有细胞结构,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疟原虫吞噬食物的过程为: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膜发生变化,向内凹陷,内侧形成外被蛋白,然后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该过程中存在细胞膜形态的变化,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解答】解:A、放线菌不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宿主成熟红细胞的没有细胞核,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在青蒿素的作用下,阻断宿主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营养,但看不出红细胞运输营养物质的速率明显下降,B错误;
C、疟原虫自噬泡的形成与排出均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C正确;
D、青蒿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疟原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疟原虫为载体,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B.溶酶体是“消化车间”,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都含有核酸
D.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激素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蛋白质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兴奋,突触前膜是指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膜,突触后膜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而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DNA和RNA,核糖体上含有RNA,染色体中含有DNA,但是染色体不属于细胞器.
3、激素大多数都是蛋白质类或多肽类,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性激素等属于固醇类.
【解答】解: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形成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A错误;
B、溶酶体是“消化车间”,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
C、染色体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
D、激素并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细胞结构和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方向,识记染色体不属于细胞器,识记激素的化学本质等,
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下列不是DNA结构特征的是( ) A.DNA双链极性反向平行
B.碱基按嘌呤与嘧啶,嘧啶与嘌呤互补配对
C.DNA分子排列中,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排列千变万化 D.DNA两条链之间碱基对的长度大致相等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分析】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
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A、DNA分子的两条链反向平行,这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A错误;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是与嘧啶配对、嘧啶总是与嘌呤配对,这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B错误;
C、DNA分子中,两条链上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是不变的,C正确;
D、DNA两条链之间碱基对的长度大致相等,这是DNA的结构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结构特点的理解和熟练识记.
4.图1~3表示三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②图3中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③叶肉细胞与人体
肝脏细胞都具有图1、2中的膜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3、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解答】解:①图1是线粒体内膜,将还原剂[H]传递给氧气反应生成水,属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①正确;
②图2是细胞膜;图3能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同时合成ATP,是类囊体膜,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CO2的固定不消耗ATP,②错误;
③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线粒体膜和细胞膜,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5.有一条由1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XHYOWNZS(z>12,w>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O2NS)、丙氨酸(C3H7O2N)、天冬氨酸(C4H7O4N)、赖氨酸(C6H14O2N2)、苯丙氨酸(C9H11O2N).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 ) A.(y+12)个
B.(z+12)个
C.(w﹣13)个 D.(w﹣13)/2
个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由肽键连接形成肽链,肽链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化合物是由1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了11分子水,假设该化合物中的天冬氨酸数是X,根据元素守恒定律则有关系式:4X+2(12﹣X)﹣11=W,解得X=故选:D.
.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并应用元素守恒进行推理、计算.
6.如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H2O)+O2CO2+H2O+能量.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化学本质及还原的物质均不同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中的有氧呼吸,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有氧呼吸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