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00所名校】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最后一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1:01: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最后一卷理科综合

生物 答案

1.D

【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侧面的伴胞能为筛管细胞制造一定的蛋白质”以及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功能,可推知伴胞可通过胞间连丝向成熟筛管细胞运输蛋白质,A正确;伴胞细胞属于结构正常的完整细胞,其细胞内含有细胞核、内质网和核糖体等细胞结构,B正确;成熟筛管细胞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一定含有叶绿体与线粒体,而线绿体与叶绿体内均含有少量的DNA与RNA,C正确;成熟筛管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即筛管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需要其他细胞为其制造一定量的蛋白质,同时明确筛管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其必然含有叶绿体与线粒体。 2.B

【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最简单的一种分裂方式,其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但是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遗传物质的量是最稳定的,只有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才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细胞坏死是指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出现纺锤体,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A

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中原先未表达的基因中有的可能会表达,B正确;

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但并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与衰老有关的酶的活性不会降低,C

错误;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的一种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凋亡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熟记相关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D

【解析】分析:分析左图示可知,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如果混合使用,作用增强;由此看出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通过分析右图可知,喷施赤霉素和2,4-D可降低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落果率和脱落酸含量,清水组为对照组,A正确;与对照组(清水组)相比,实验组的落果率均下降,表明喷施一定量的赤霉素和2,4-D能降低落果率,B正

确;柑橘在成熟的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升高,而共同使用赤霉素和2,4-D时落果率反而低,表明赤霉素和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有拮抗作用,C正确;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柑橘体类不会产生,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尤其考查了学生的曲线分析能力。 4.C

【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

下: ;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

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属于上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部分;动物同化的能量并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动物同化的能量=动物摄入的能量-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 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a100%,A错误;该图示只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即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体现出物质循环特点,B错误;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有的消费者为杂食性动

物,可属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顶级消费者没有下一级消费者,因而其同化的能量就不可能通过

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

点睛: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

能量中,只有

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计算方法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征:能

量只能从第一级向最后一级迁移,并且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多少取决于生产者;而物质循环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物质是不减少的。但它们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而实现的。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5.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杂交育种不会出现新基因,但可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多倍体育种过程中常使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着丝点很可能是自行断裂的,B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后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C正确;目前基因工程育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其中质粒可来自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育种方式。几种常用育种方法的比较列表对比如下: 育种类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细胞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 细胞融合 DNA重组技术 用细胞融合的运用基因工程用化学或物花药离体培用秋水仙素方法获得杂种先杂交后连将目的基因导处理方法 理方法处理养,染色体加处理萌发的细胞,用组织培续自交,选优 入受体细胞并生物 倍 种子或幼苗 养的方法培育得以表达 杂种植株 克服远缘杂交目的强,育种时能提高突变可获得纯合器官巨大,营将优良性状的不亲和性,有间短克服了远优点 率,加速育种体,明显缩短养价值高等集中到一起 目的地培育优缘杂交不亲和进程 育种年限 优良性状 良品种 的障碍 有可能产生一需处理大量发育迟缓,结技术复杂,难度缺点 育种年限长 技术难度大 些负面如生物生物材料 实率低 大 安全受威胁 6.D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定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遗传学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详解: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甲蚕和乙蚕的性染色数目正常,但甲蚕的体细胞中控制茧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有3条,由此说明控制茧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甲蚕的基因型

可能为BBB、BBb或Bbb,乙蚕的基因型为bb,由于甲蚕与乙蚕交配,所得子代中结黄茧个体占5/6,由此推出甲蚕的基因型为BBb,甲蚕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b:B:BB:b=2:2:1:1,即含B基因的配子占2/6=1/3,B错误;乙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内有28条染色体,其中27条为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C错误;甲蚕与乙蚕交配,子代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Bb:bb=2:2:1:1,即结黄茧的子代中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占2/5,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家蚕的性别决定类型是XY型,因此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根据甲蚕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类型及家蚕的表现型可判断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的位置,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型为BBb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7. 取试管→加调节pH的缓冲液→加蛋白块→加胃蛋白酶→共同置于37℃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 在一定范围内,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pH(约为2)之后,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减弱 增加酶液的量、增加酶液的浓度、将蛋白块切得更小些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实验设计可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的pH,因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pH值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从表中结果看出,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最短,因此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为2左右。本实验中自变量为溶液的pH,因变量为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温度、蛋白块的大小、胃蛋白酶溶液的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无关变量均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1)在“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该先控制好自变量(pH),再让蛋白块与蛋白酶混合,因此合理的实验步骤是取试管→加调节pH的缓冲液→加蛋白块→加蛋白酶→共同置于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

(2)据表格数据分析,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最短,因此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在2左右,因此以pH等于2为分界点,在一定范围内(pH小于2),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pH(约为2)之后,随pH升高,酶活性逐渐减弱。

(3)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为了使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即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可以增加酶液的量、增加酶液的浓度、将蛋白块切得更小些等措施均可以加快酶促反应速率,使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表格的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在做此类题型时注意运用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进行分析。

8. 光照强度(或“是否遮阴”) 提高光合色素含量 11时左右进行适当遮阴处理 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或有机物的积累量 11时左右,光照较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间隙中的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解析】分析: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弱光对草莓光合作用的色素和光合速率的影响。据此分析图表和题图

即可作答。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以草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遮阴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或“是否遮阴”)。

(2)据表分析,遮阴处理的实验组的光合作用的色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含量,光合作用色素含量的提高可以提高草莓适应弱光的能力。据图分析,对照组草莓净光合速率在11时左右,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进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为了提高该草莓的产量,应在11时左右进行适当遮阴处理。

(3)净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有多种,除了可用CO2的吸收量来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或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据图分析,对照组草莓净光合速率在上午光照强度增加时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叶肉细胞间隙中的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所以曲线呈现凹型。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9. ADH能作用于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 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并在垂体位置释放的激素 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而体液运输不具有定向性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切除甲状腺,并且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对照组的量大于实验组的量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一方面可以分泌ADH,通过神经垂体释放至血液,随着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可以分泌激素A,直接进入体液再运送至腺垂体,腺垂体再分泌激素B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各处,并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

详解:(1)据题意可知,ADH能作用于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据图可知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并在垂体位置释放的激素,因此ADH为抗利尿激素。

(2)据题意分析可知,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而体液运输具有不定向性,因此激素A和激素B不能定向运输至相应的靶器官。 (3)若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则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要探究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为了排除甲状腺的干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白鼠都应进行切除甲状腺处理,同时实验组还应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然后通过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小白鼠的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来证明。一段时间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如果存在反馈调节,由于实验组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减少。而对照组没有注射促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若对照组的量大于实验组的量,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激素A存在负反馈调节。否则就不存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在甲状腺激素

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10. 卵椭圆形 2 卵圆形∶卵椭圆形=3∶1 卵圆形∶卵椭圆形=3∶1 后者 控制卵圆形2和卵圆形3的两对基因无论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卵圆形∶卵椭圆形=3∶1 8 7/15

【解析】分析:9:3:3:1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时出现的表现型比例,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15:1、9:7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 条件 种类和分离比 相当于孟德尔的分离比 5种,1:4:6: 显性基因的作用可累加 按基因型中显性基因个数累加 4:1 4种,9:3:3: 正常的完全显性 正常比例 1 只要A(或B)存在就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为同 3种,12:3:1 (9:3):3:1 一种,其余正常表现 单独存在A或B时表现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 3种,9:6:1 9:(3:3):1 aa(或bb)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正常表现 3种,9:3:4 9:3:(3:1) A_bb(或aaB_)的个体表现为一种,其余都是另一种 2种,13:3 (9:3:1):3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同一种,其余为另一种 2种,9:7 9:(3:3:1)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 2种,15:1 (9:3:3):1

详解:(1)由于F1均为卵圆形,而F2中有卵圆形和卵椭圆形,所以卵圆形为显性,卵椭圆形为隐性。由于15:1是由9:3:3:1演化而来,所以控制刺葡萄叶形的等位基因应有2对,并且只要含有显性基因的个体的叶形即为卵圆形。

(2)假设控制刺葡萄叶形的两对基因为A-a和B-b,则卵圆形a、卵圆形b、卵圆形c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卵椭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导出卵圆形1的基因型为AaBb,卵圆形2的基因型为Aabb(aaBb),卵圆形3的基因型为aaBb(Aabb)。卵圆形1×卵椭

圆形,即AaBb×aabb,子代中卵圆形∶卵椭圆形=3∶1;卵圆形2×卵圆形3,即Aabb(aaBb)×aaBb(Aabb),子代中卵圆形∶卵椭圆形=3∶1。两个杂交实验不能用于判断控制刺葡萄叶形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后者,因为控制卵圆形2和卵圆形3的两对基因无论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卵圆形∶卵椭圆形=3∶1

(3)由(2)的分析可知,卵圆形1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可知其后代F2中,卵圆形植株群体内共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8种基因型,杂交实验一的F2中,卵圆形植株群体中AABB占1/15,AaBB占2/15,AaBb占4/15,AABb占2/15,AAbb占1/15,Aabb占2/15,aaBB占1/15,aaBb占2/15,那么a或b基因的频率为2/15×1/2+4/15×1/2+2/15×1/2+1/15+2/15=7/15。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15:1是9:3:3:1的变式,即控制叶形的基因有两对,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及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亲本及F1的基因型进行相关的计算。

11.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优良毛霉 其他菌种的污染 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酒和各种香辛料 酒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肉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可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或调制风味,防腐杀菌)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解析】分析: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加盐腌制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详解:(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前期发酵阶段,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2)由于越靠近瓶口处杂菌等微生物数量越多,所以加盐腌制过程中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3)加盐不仅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同时,盐还具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作用。

(4)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将酒及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卤汤中的酒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

时能使腐肉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可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或调制风味,防腐杀菌)。

(5)制作腐乳的原理是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腐乳的制作,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操作的识记与理解。要注意在制作腐乳过程中盐的用量和作用。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在豆腐乳的腌制过程中,盐的作用:盐不仅能防止豆腐腐败,还可与分解形成的氨基酸结合成氨基酸钠,使豆腐乳味道鲜美。

12. 该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而特异性免疫需要成熟淋巴细胞的参与 无机盐和有机盐类 动物血清的营养成分比较全,能弥补人工培养基的不足 细胞核 表达载体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分化诱导因子 Rag2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与抗Rag2蛋白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动物核移植的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2、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3、在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质粒需要用同种限制酶进行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4、目的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详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而特异性免疫需要成熟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Rag2基因缺失小鼠体内不存在特异性免疫。

(2)③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早期胚胎培养所需的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了无机盐、有机盐类以外,还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动物血清等,添加动物血清的原因是动物血清的营养成分比较全,能弥补人工培养基的不足。

(3)核移植是指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因此②核移植过程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才能与上皮细胞结合成重组细胞。

(4)目的基因不能直接导入受体细胞,直接导入目的基因无法表达,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才能导入,因此图中⑤过程导入到ES细胞的是含有Rag2基因的表达载体。

(5)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图中⑥过程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成造血干细胞时,需向培养液中添加分化诱

【100所名校】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最后一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45tu4d3239vfqx3d4pq7px008twlp015f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