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Ⅰ(v+△v+m/x)=Ⅱ(c+△c)
D.Ⅰ(c+v+m)=Ⅰ(c+△c)+Ⅱ(c+△c)
E.Ⅱ(c+v+m)=Ⅰ(v+△v+m/x)+Ⅱ(v+△v+m/x)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包括:Ⅰ(v+m)>Ⅱc;Ⅱ(c+m-m/x)>Ⅰ(v+m/x)。参见教材P134。 2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银行垄断资本( )。 A.是普通的信贷中介人
B.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万能的垄断者 C.通过金融活动决定企业的命运 D.通过银行业的集中和竞争而形成 E.通过发放贷款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 【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查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这集中反映在银行与工业企业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通过发放贷款等金融活动来影响和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参见教材P149。
24.下列措施属于财政政策的有( )。 A.减少税收 B.扩大政府支出
C.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 D.减低存款准备率
E.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财政支出。参见教材P155。 25.我国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需要( )。 A.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投资方向 B.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C.鼓励外资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
D.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E.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答案】ACE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进一步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二,进一步丰富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第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第四,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五,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完善外债管理。参见教材P286。 三、辨析题
26.原始氏族组织中的生产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中的生产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参见教材P71。
27.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来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参见教材P。 28.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参见教材P151。 29.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不对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极大地享有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参见教材P256。 四、简答题
30.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案】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但这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第一,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既不是无限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地下跌,它始终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总是上涨后又下跌,下跌后又上涨。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参见教材P91。 31.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 【答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 ①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技术不变相适应,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的作用不同。简单协作阶段,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意义越来越大。
【解析】本题考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参见教材P116。 32.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的、暂时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经济危机集中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力驾驭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力证明。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参见教材P160。 3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案】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状态,产品没有极大丰富,只能按劳分配。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有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必须承认不同劳动者的劳动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同他可能获得的消费品的数量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参见教材P176。 3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具有的一般特征: 第一,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 第三,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障资金。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参见教材P222。 五、论述题
35.试述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 【答案】(1)剩余价值在分割之前,经历了从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有了差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数量有关,从而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2)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获取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的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的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3)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4)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银行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的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一种,也有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要求,由于竞争的作用,银行资本能够得到按银行自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
(5)土地所有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的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在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工人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参见教材P302。 36.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政府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力量,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看不见的手”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理论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只是作为“守夜人”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保障条件。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宣告了“市场万能论”的破产,实行政府干预经济。进入70年代的“滞胀”现象,又暴露出“政府失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转变而来,整个转变历程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旧体制下,由于政府包揽一切,市场基本上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3)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论断。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参见教材P18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