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吴 爽,吴维芳
【摘 要】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的不断变革,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翻转课堂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热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微课的特点和翻转课堂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我国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基于微课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 【年(卷),期】2017(008)018 【总页数】2
【关键词】 微课;小学;翻转课堂;教学
该论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新探索”(2014-GX-010)的研究成果。
本文隶属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支持成果。
1 微课与翻转课堂
1.1 微课
在国外,很早就提出了微型课程、微课程的概念,国内胡铁生老师最先对微课进行了定义。但笔者更加赞同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 min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笔者认为微课是指一个特定小知识点的完整教学设计,时间限定在5~10 min,课程内容明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视音频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具有如下特点:视频时间较短,能在学生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授课
内容少,碎片化的学习使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教学内容具体,只对应一个教学内容。资源容量较小,学生下载和播放比较方便。此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复观看不懂的内容,给学习带来极大的好处。 1.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雏形来自美国的两位化学老师。“‘翻转课堂,通过对传授知识和内化知识的过程进行颠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先让学生自学,再进行教师讲解,课前预习知识,课中合作交流,课上做作业。”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结构,学生课前自由安排合适的时间学习,课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内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合理创造条件,如微课和课前学习的材料,并明确要求需要达到的掌握程度。 1.3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资源。翻转课堂主要有两大环节,微课是第一个环节中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教材的自学和练习册的辅助不能保证学生课前达到自学目的。微课可以清晰明了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辅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自学,并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
翻转课堂是微课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一样,统一观看过程中没有学会的知识,教师还要再进一步的讲解,不能展现微课的重要作用。反复播放使学生按自身情况学习,而传统课堂中无法实现。总之,翻转课堂可以将微课的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
传统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大多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在基础教育阶
段,教师一味的教,学生一味的学,可能会让学生养成“死”读书的习惯。如果在高年级转变教学方式,学生可能难以适应,也可能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大胆实施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 2.2 探究合作的时间不够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但是每节课只有40 min,教师要讲授知识,学生要探究讨论,如何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成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问题。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翻转学习:如何更好的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中提出了一条主线:“‘唯一问题’,如何最充分地利用与学生面对面的时间?”
3 基于微课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课前自测题,进行“自组织学习”。教师要根据小学学科特征、学生发展特征、学情及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2~3 个微课视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父母适当督促和指导,教师作为指导者隐藏于微课及自测题中,将学到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指定位置,留在课堂上反馈和讨论。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课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未解决的疑惑反馈给教师,并在课堂中一一解决。 3.2 课中合作探究阶段
第一,检测。检测指的是课中教师对学生课前微课学习成效的检查。教师的检测可以确保学生们课前学习的认真程度,可采用“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英语教师徐洁洁的听一听、讲一讲、练一练、填一填的检测法”。当然对不同层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