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难点突破)
空气成分及含量
【例1】(2017,苏州)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 B.二氧化硫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的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A.工业上制取氧气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正确;B.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正确;C.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而不是质量分数,错;D.空气中的氧气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答案】C
【方法指导】这类试题一般考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用途,制法等相关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面较宽,加强课本知识的阅读,了解空气各成分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类题型的关键。
1.(2017,重庆A卷)大山深处空气清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A )
A.78% B.21% C.11% D.58%
2.(2017,襄阳)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空气中只含氧气和氮气 B.酸雨的产生与空气污染有关 C.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3.(2017,长沙)空气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B.空气是混合物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氧气的性质
【例2】(2017,邵阳)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解析】A.红磷与氧气反应(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错;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被感官感知,错;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
【答案】A
【方法指导】实验现象是指能够被感官所感知,如:可以观察到的:发光、变色、产生气泡、产生白烟、生
成水滴(或水雾)。皮肤感知到的:发热。能够嗅知到的:有刺激性气味。
判断实验现象的正确性,首先判断能否产生此现象再判断描述的是否为实验现象,后判断实验现象的正确性。
4.(2017,广州)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O2可以支持燃烧 B.O2可用排水法收集 C.O2可用于医疗急救
D.细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Fe2O3
5.(2017,苏州)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燃料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内靠近导管处放一团蓬松的棉花 6.(2017,长沙)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不放热
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3】(2013,遵义改编)下列各组气体,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氮气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甲烷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氧气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助燃,不能区分;B.一氧化碳能被燃着的木条点燃,而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区分;C.甲烷能被燃着的木条点燃,而二氧化碳会使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能区分;D.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而在氧气中会燃烧更旺,能区分。
【答案】A
【方法指导】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的性质的不同点,了解二氧化碳不能助燃,可以准确解答本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多种,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都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7.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C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4】(2017,遵义汇仁中学二模)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步行代车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出门随手关灯 D.乱砍滥伐森林
【解析】低碳生活,就是节约能源或减少能源消耗,A、B、C三个选项都合理;森林中的植物是消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绿色植物,乱砍滥伐森林,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不合理。
【答案】D
【方法指导】低碳生活可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可从①节约能源、资源;②不造成环境污染这两方面对低碳生活进行作答。
9.(2017,青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
A.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D.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
10.(2017,枣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枣庄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提倡的是( A )
①保护青山绿水;②就地焚烧秸秆;③发展共享单车;④减少燃煤使用;⑤燃放烟花爆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经典考题冲关)
1.(2017,汇川模拟)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甲醛溶液浸泡食品保鲜 D.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2.(2017,遵义)某转化过程可表示为:6CO2+6H2O
光照(光合作用)
C6H12O6+6O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呼吸作用
( C )
A.葡萄糖属于糖类
B.适当提高CO2的浓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C.转化过程中涉及三种氧化物 D.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互相转化
3.(2017,遵义正安七中中考一模)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4.(2017,威海)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C ) A.钢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6.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聚沙成塔 B.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7.(2017,南充)下列实验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A )
A.过滤粗盐水 B.点燃酒精灯 C.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D.蒸发食盐水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 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1
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体积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
5有(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2017,益阳)课堂上老师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