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9:17: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巨人教师教案

教师姓名: 授课日期: 授课时间: 班级人数: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知道C60的分子结构及其部分用途; 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一、碳的几种单质

1. 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 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1)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电刷等。

注意:铅笔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2)无定形碳: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活性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3. C60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 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

1.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 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 碳具有可燃性:

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 碳具有还原性: 可用于冶金工业。

2Fe2O3+3C

4Fe+3CO2↑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 ? ? ?

2Cu+CO2↑

木炭+氧化铜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澄清的石灰水

二、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② 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③ 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继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药品选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设计选择、 操作步骤顺序 2、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3、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三、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2.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4.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再从长颈漏斗中加水,当水没过下端管口后,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6.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了。

7.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 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 CaCO3

CaO+CO2↑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CO2与水的反应。

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二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CO2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1)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CO2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

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 + H2O=H2CO3 和 H2CO3 = H2O+CO2↑

3.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该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4.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5.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2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O2—氧化剂,C—还原剂);该反应也可将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2. 干 冰: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舞台云雾。 3.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2

2.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O+CuO

2CO2、CO2+C

2CO、C+O2

CO2

Cu+CO 3CO+Fe2O32Fe+3CO2

3.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注意: 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室内摆放一盆水无法预防煤气中毒。

三、一氧化碳的用途:

1.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

2.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2O3 2Fe+3CO2、 CO+CuO Cu+CO2)。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操作:

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 ③ 熄灭酒精灯;

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高温

==

===

搜索更多关于: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的文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4n1108k584ddq3430jm4g4gh0kzl900ye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