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图14.1 标高3.55m处梁板布置
楼面板:B1、B2、B3、B4、B5、B8、B9、B10按双向板计算;
B6、B7按单向板计算。
单、双向板均按弹性理论设计。 (2)、荷载设计值: 房间
恒荷载 g=1.2×3.1584=3.79 kN/m2 活荷载 q=1.4×2=2.8 kN/m2 g+q/2=3.79+2.8/2=5.19 kN/m2 q/2=2.8/2=1.4 kN/m2
g+q=3.79+2.8=6.59 kN/m2 走道、楼梯间
恒荷载 g=1.2×3.1584=3.79 kN/m2 活荷载 q=1.4×2.5=3.5 kN/m2 g+q/2=3.79+3.5/2=5.54 kN/m2 q/2=3.5/2=1.75 kN/m2 g+q=3.79+3.5=7.29 kN/m2 (3)、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l0取轴线间距离。 (4)、弯矩计算
双向板的弯矩计算如下:
跨中最大弯矩为当内支座固定时,在g+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内支座铰支时在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之和;
支座最大弯矩为当内支座固定时,在g+q作用下的支座弯矩值。 B1板:l01/l02=1.8/3.2=0.56,查表可得
q2q2m1?(0.0381?0.2?0.006)(g?)l01?(0.0522?0.2?0.0109)?l01 22
?0.705?0.308?1.013kN?mq2q2m2?(0.006?0.2?0.0381)(g?)l01?(0.0109?0.2?0.0522)?l0122
?0.244?0.121?0.365kN?m2??m1????0.081(g?q)l01m1??1.913kN?m
第 29 页
毕业设计
2??m2????0.0571(g?q)l01m2??1.349kN?m
B2板: B3板: B4板: B5板: B8板: B9板: B10板: 单向板B6、B7近似计算如下: B6板:
m1?0.1?7.2?923?6.k5N61?m ???0.119?7.2?293??7.kN80m8?支座 m1
跨中 B7板:
跨中
m1?0.1?6.5?923?5.k9N31?m
(5)、截面设计
截面有效高度:假定选用?8钢筋,则l01方向跨中截面的h01=81mm,l02方向跨中截面的h02=73mm,支座截面的h0=81mm。
设计时将中间区隔的支座弯矩折减20%,其它不变。为便于计算,近似取 γ=0.95,As
表14.1 标高3.55m处板配筋计算表 截面 h0 (mm) m (kN·m) As (mm2) 配筋 实有As (mm2) ?m。截面配筋计算结果及实际配筋见表14.1。
0.95h0fy跨 l01方向 B1 l02方向 中 支 B1-B2 座 2、屋面板 (1)、梁板布置
取第六层屋面,标高22.03m处,板厚如图14.2。
100mm,板4、板5厚150mm。梁板布置简图
图14.2 标高22.03m处梁板布置
屋面板:B1、B3、B5按双向板计算,B2、B4按单向板计算。单、双向板均按弹性理论设计。 (2)、荷载设计值: 房间
第 30 页
毕业设计
恒荷载 g=1.2×4.696=5.64 kN/m2 活荷载 q=1.4×0.5=0.7 kN/m2 g+q/2=5.64+0.7/2=5.99 kN/m2 q/2=0.7/2=0.35 kN/m2 g+q=5.64+0.7=6.34 kN/m2 电梯间
恒荷载 g=1.2×3.1584=3.79 kN/m2 活荷载 q=1.4×7=9.8 kN/m2 g+q/2=3.79+9.8/2=8.69 kN/m2 q/2=9.8/2=4.9 kN/m2
g+q=3.79+9.8=13.59 kN/m2 (3)、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l0取轴线间距离。 (4)、弯矩计算
双向板的弯矩计算如下:
跨中最大弯矩为当内支座固定时,在g+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内支座铰支时在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之和;
支座最大弯矩为当内支座固定时,在g+q作用下的支座弯矩值。 B1板:l01/l02=3.29/6.6=0.50,查表可得 B3板: B5板:
单向板B2、B4近似计算如下: B2板:跨中 B4板:跨中 支座 (5)、截面设计
截面有效高度:假定选用?8钢筋,则l01方向跨中截面的h01=81mm,l02方向跨中截面的h02=73mm,支座截面的h01=81mm。
设计时将中间区隔的支座弯矩折减20%,其它不变。为便于计算,近似取 γ=0.95,As?m。截面配筋计算结果及实际配筋见表14.2。
0.95h0fy截面 表14.2 标高22.03m处板配筋计算表 h0 m As (mm) (kN·m) (mm2) l01方向 l02方向 B1-B1 配筋 实有As (mm2) 跨中 支座 B1 3、次梁设计计算
选一根承受荷载较大的次梁计算
荷载设计值 总计 g+q=30.19+10.08=40.27 kN/m
跨中最大弯矩 支座最大剪力 满足要求。
十五、地基基础设计
采用柱下条形基础,纵向布置,在4轴线处设置沉降缝,缝宽120mm。基础梁高1500mm,宽700mm,翼板最外端厚250mm,根部厚350mm。基础混凝土等级为C20,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纲筋。基础垫层70mm,保护层厚40mm,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40 kN/m2。基础断面如图15.1。
第 31 页
毕业设计
图15.1 基础断面
1、地基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2.1对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小于80、100、120kPa,分别对应7、8、9度抗震设防),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框架结构,可不作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故本框架结构不作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地基变形验算
对于设计等级为丙级、六层及以下的框架结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30 kPa的结构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本结构不作地基变形验算。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当基础宽度大于3 m或埋深大于0.5m时,地基承载力应作宽深修正,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计算:
fa?fak??b?(b?3)??d?m(d?0.5)
假设基底宽度小于3m,则 fa?fak???3)b(b???d?m(d?0. 5)?140?0.3?18.3?(3?3)?1.5?15?(2.0?0.5)?173.75kNm2
2、基础设计
(1)、柱下条基的构造
条基底板采用变厚度翼板,翼板最外端厚250mm,根部厚350mm,顶面坡度为1:8.5,小于1:3。持力层选择粉土层,基础埋置深度2m。基础梁高1500mm,宽700mm,基础断面如图15.1。
(2)、柱下条基底面尺寸的确定 由于一端设沉降缝,无法将条基外伸,故条基长度L=325+7200×2+6580+290=21595mm。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底面积上的荷载效应按标准组合计算,土体自重按实际的重力密度计算,分项系数取为1.0。
地基反力计算
?kmaxpkmin? ∑Fk—上部建筑物作用在条基上各竖向荷载之和,相应荷载效应为标准组合;
G—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土重;
∑Mk—各外荷载对基础梁中点的力矩之和,相应荷载效应为标准组合,由纵向框架柱底弯矩、∑Fk、G及纵向框架柱底剪力对基础梁中点的力矩共同组成。
∑Fk及∑Mk可由纵向框架柱底内力得到,但时间所限,一般纵向框架内力没算,故采用以下处理方法:忽略∑Mk,∑Fk由横向框架柱底轴力给出;一般仅算一榀横向框架,其他横向框架柱底轴力,按受荷面积比由计算横向框架柱底轴力估算,弯矩同理。
当pkmax与pkmin相差不大时,可近似取均值作为均布的地基反力计算:
Fk?G6?Mk?blbl2
第 32 页
毕业设计
pkF?G??kbl图15.2 荷载标准组合下的基底反力
确定基底宽度:
取b=2.4m。基底以下无软弱下卧层。 (3)、柱下条基基梁的内力与配筋 a 基梁的内力计算
图15.3 倒梁法计算基梁内力
b 基梁的配筋计算
图15.10 基梁配筋计算简图
正截面设计: 斜截面设计:
图15.11 I-I截面配筋图
(4)、基础底板的内力与配筋计算 十六、楼梯及雨篷设计
选取A型楼梯计算,所在层高3.6m。采用板式楼梯,梯段板厚120mm,混凝土采用C30级,钢筋采用HPB235级。计算简图如图16.1。
图16.1 楼梯计算简图
1、 梯段板设计 (1)、荷载计算 (2)、截面设计 2、 平台板设计
取板厚h=80mm,取1m板宽计算。 (1)、荷载计算 (2)、截面设计 3、 平台梁设计 TL1: TL2: TL3:
4、 立柱设计 5、 雨篷设计
图16.2 雨篷板计算简图
(雨篷梁还应该进行扭矩强度和剪力验算。计算纵向配筋时,抗弯抗扭钢筋要叠加在一起。)
第 3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