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5 19:54: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点论和均衡论。

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和实践中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把抓重点的方法叫“牵牛鼻子”的方法。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精力的方法叫均衡论。

两点论就是在着重抓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时也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及其非主要方面,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此要反对一点论。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具体地说,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事物的具体特性即个性比共性要丰富多彩得多。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方法论及意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事情抓关键、看主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4对辩证思维方法:四种认识客观辩证世界的思维方法,属于主观辩证法。 (1)归纳与演绎:共性与个性。最基本的辩证思维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中推演出有关个别性知识,其思维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归纳则是由个别或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思维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

联系: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相互补充。 (2)分析与综合:整体与部分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特征、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3)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高级思维方法。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具体(感性)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理性)的辨证发展过程。

也就是人的思维是经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理性具体的过程。认识从低级的感性的具体认识开始(人的五官获得的具体的表象),经分析形成概念、判断的抽象认识,又经综合再现具有多方面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整体,形成高级的理性的具体认识。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这个辨证方法现在学界还存在疑义。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一)现象与本质

(1)本质:靠人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靠人的感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2)本质和现象的联系:

①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我们必须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③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

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必然与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出现的确定不移的。(根本、稳定、支配) 偶然性: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非根本、暂时、从属)

(2)区别对立: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联系: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③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重视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机遇。 (三)原因与结果

(1)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前后相继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引起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3)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表现形式)

①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②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

③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④表现形式多样:一因多果、同因同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具体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四)可能与现实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产生出来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①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创造条件使事物好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3个核心 (一)实践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即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②(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社会政治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 ③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二)认识

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 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三)真理

1、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真理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具体来说: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二)认识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

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

飞跃。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虽然生动形象,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1)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论、制定实践方案、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还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主观来说,人们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客观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 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三)真理发展规律

1、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

2、真理的四大属性

(1)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识、理论等。

错误观点: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一元性

真理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客观事物,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由于主体认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个课题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候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人都拥有真理。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二者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人们只能通过认识一个个相对性真理去无限的趋近于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永恒的,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区别: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联系:①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真理。 方法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就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搜索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的文档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4v9l5gc596c4rp7oypx5gf8x599ez00sz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